老年人才信息库 老龄人力资源平台 老年摄影人才库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地方频道
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小说传记 >
“90后”王蒙:写作就是休息
时间:2024-05-06 09:51:23

4月18日,春山暖日和风,由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沈善洪基金、浙江大学文学院、潮新闻▪钱江晚报、花城文学院主办的“青春万岁,文学点亮人生”文学讲座在浙大上演了一场现实版高山流水遇知音。当天,会场几乎座无虚席。


过了下午4点,突然,嘈杂的会场忽然静了下来,一位老者在助手的搀扶下慢慢走进会场,而此时,全场掌声沸腾,台下追随的目光充满好奇和敬佩。


这位老人,就是咱们今天要聊的王蒙。


屏幕截图 2024-05-06 094823.png

2024年4月18日,王蒙(右一)、李敬泽(左一)、麦家三位作家应邀走进浙江大学,与青年学子对话,畅谈文学与人生。


90岁王蒙满头华发,黄色镶边眼镜稳稳的架在鼻梁上。今年,王蒙迎来90周岁生日。


抛却人民艺术家、原中国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等头衔,鲐背之年的王蒙是一个会冷不丁抖个包袱的可爱老头。


主持人说,“王老师见证了整个共和国的成长。”


王蒙回:“谁让我活那么长,什么都让我赶上了。”引得全场大笑。


可不是,连AI他也没有错过,尽管时代更迭,日新月异,但30年代生人的耄耋老作家并未就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从他被收录进《2023年中国中篇小说精选》的《季老六之梦》一文中即可瞥见一二——开篇:写下的标题是《季老六之梦》,把文稿输给ChatGPT之后,得出来的结论是《艺术人季老六A+狂想曲》,看来AI也听命于标题党了,可咋办呢?


没有人规定作家应该是什么样的,但90岁的王蒙让我看到了作家老了之后的其中一种模样——始终拥有一颗青春的心。


正如他所言,人生一直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什么东西能抵御岁月对人生的消磨呢?文学可以。


屏幕截图 2024-05-06 094914.png

90岁的王蒙(台上左一)精神矍铄。


捧着《我的先生王蒙》来奔现


对于90后的记者来说,提起这个名字,第一反应是那个凭借“我的眼睛就是尺”等金句出圈的“速滑界大魔王”王濛。同音不同字,两个名字背后却是两个不同领域的“王者”。


为了与这位“90后”老人有些交集,除了必需的所谓“做功课”之外,记者还选择一头扎进图书室,搜寻那些与王蒙有关的痕迹。皇天不负,还真找到了一本,由王蒙先生的太太崔瑞芳写的《我的先生王蒙》。


屏幕截图 2024-05-06 094928.png

《我的先生王蒙》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记者 蓝珊华 摄


翻看《我的先生王蒙》无疑是一种乐趣,它不仅可以近距离感触到一位作家的写作、为人、性格,更重要的是,从亲密爱人笔下,我们也能够看到作品背后、知名作家光环下最真实的王蒙。


“我们是世上最平常的一对。天塌地陷了,我们过着我们平常的日子。风风火火了,我们还是过着我们平常的日子。愿我们的福气,让所有善良的人世男女分享。”翻开泛黄的书页,一口“狗粮”扑面而来。王蒙从19岁写到90岁,持之以恒地写了2000多万字,崔瑞芳也用她的一生写下了《我的先生王蒙》。在他们的世界里,岁月的侵蚀只是表皮,真爱可以永恒。


人们可能会好奇,当文学青年谈起恋爱来是什么样子的?


“别干了,休息一会儿,出去散散步!”


“去吧?外面的空气特别好。”


“去吧,就走一会儿,去吧,去吧!”


上面截取的书中的一些片段满足了我对爱情的一些想象。比如,如果一个男生经常约一个女生去散步,那多半是追求与示爱的信号。这个规律也在王蒙和崔瑞芳身上得到了验证。对于“30后”来说,追求是男生经常约女生散步,是在信笺上密密麻麻地写满情书。成年人,把时间给了谁,就把爱给了谁。


细微末节见真实,崔瑞芳笔下的王蒙挺有意思,挺热情。


屏幕截图 2024-05-06 094953.png

《我的先生王蒙》插图,配文:相濡以沫。记者 蓝珊华 摄


当记者捧着《我的先生王蒙》来到讲座现场,仰望台上那位风度翩翩的老者,率真而富有活力的文字瞬间有了具象。


写作就是休息


从19岁写《青春万岁》时的热烈、奔放和激情,到年近90岁写《笑的风》时的幽默风趣。文学给了王蒙不老的时间,也给了读者永远年轻的书中人物。


屏幕截图 2024-05-06 095011.png

海报中的玄机:作家的侧脸。记者 蓝珊华 摄


当现场主持人发文:文学如何点亮人生?


王蒙举起话筒,认真回答,“对文学的感情首先来自于对生活、对历史、对人的可能性的探寻。”在王蒙眼中,文学是一代青年的精神初恋,也是作家终身的灵魂伴侣。“1985年的时候还没有电脑可用,创作都靠手写,我一天能写1.5万字到1.8万字,那是我一生写作速度最快的时候,而雇人抄写的平均水平是一天7000字左右。”回忆起稿纸满天飞的写作经历,王蒙是快乐的。


“写作就是休息,写作就是我人生的最大快乐,不写作,吃肉喝酒都不香。”当亲友劝他不要那么拼命时,他的回答总是如此笃定。


在文学的薪火相传中,今天的年轻人能从王蒙的经历中汲取哪些营养,产生怎样的共鸣?


“王蒙老先生在对谈开头说,文学的热爱来自于对生活、历史的感情。的确如此,因为一个不爱生活、不关心历史的人很难会有文学感知,更不可能写出打动人的作品。王蒙老先生写作了一辈子,耄耋之年仍精神矍铄、才思敏捷。提起经历过的大风大浪,王蒙老先生笑着说,‘没有经历过苦痛,哪里懂得什么叫幸福?’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了我,希望我也能有王蒙老先生这样的信念和襟怀。”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陈铃静和很多大学生一样,都是慕名而来,载兴而归。


“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王蒙先生说的,‘没点曲折不是人生,没被冤枉过不知道什么叫信任,没倒霉过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他经历了漫长的90余年时光,依然从容冷静而乐观地面对生活,让我明白,人生有高低潮,不断流转演变,但是我们的存在是永恒不变的,人生中的喜怒哀乐都是生活的注脚,文学则是对人生这份篇章的珍藏。”关于文学和人生的畅想,像一束光,投射到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汉语言文学(求是科学班)学生林前旭的心尖。才大一的林前旭正值青春年华,他说,“我们喜欢文学,是因为它既虚构,又真实,我们从中看到他人的过去和当下,也能从中看到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未来。现实往往是缺乏诗意的,但是文学将生活提纯,将一切生活中最柔软最美好的事情抽离出来,重组成一个虚构又不缺乏真实的世界”。


走出会场,飘逸霞光透过云层的缝隙,细细地筛下薄薄一层,淡淡的金色,似青年眼里的光。



(责任编辑:王中一)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年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安备案 11010102006066 京ICP备1300489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