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接触旱龙船到现在已经是第55年啦!”谢克荣说。
每年元宵前一天,邵武市肖家坊镇将石村吴氏宗祠里都忙得热火朝天。十来个匠人在谢克荣的带领下正在给旱龙船塑身,周围还有许多年轻人饶有兴致地围着看着学着。
谢克荣带着匠人为旱龙船塑身(王继兵 摄)
谢克荣,肖家坊镇文化站原站长,旱龙船等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当文化站长时,为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街串巷、爬山涉水,挖掘、收集、整理了许多非遗资料,从这些珍贵的资料中完善了旱龙船制作技艺。
说起旱龙船,谢克荣滔滔不绝。他说,扎制技艺源于明朝初期,大概有600余年历史,因有龙头、龙身、龙尾,叫做“龙船”,又被称为“神龙”。龙身呈船形且不下水,因而叫“旱龙船”。
别看他年纪大了,做起旱龙船还是老当益壮,选竹、拉丝、塑形、拼接……一步一步带着年轻人来做,制作工艺艰巨、浩大,且必须在一昼夜的时间赶制完成,靠的是大家团结协作。轧制成形的旱龙船全长6—8米,高3—4米,看起来很壮观,在整个闽北乃至全省全国都属罕见。
旱龙船全貌(王继兵 摄)
“旱龙船在选材和制作上一点都不能含糊,”谢克荣说,“提前一个月,师傅们就开始挑选优质毛竹,做的时间也有讲究。”
旱龙船不仅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还饱含着让人念念不忘的乡愁和孜孜不倦的传承。经过十来个小时的努力,旱龙船终于“粉墨登场”。伴随着“万事如意,平安吉利”的呐喊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早早守候在门外的男女老少蜂拥而入,对着“神龙”虔诚地诉说着自己的愿望,祈求福佑。
夜幕降临,真正的重头戏来啦!腰系红布带的数十名壮汉抬出“神龙”在村中街巷巡游,被称作“神龙会”。将石及周边的上千村民不约而同地在将石村进行踩街活动,在唢呐声、锣鼓声、鞭炮声中的陪伴下,“神龙”巡到街头巷尾,为村民们带去吉祥、欢乐和来年好运。
2022年,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许的将石神龙会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一篇:广西南宁:龙年炮龙“守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