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据国新办公布的数据,整个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其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2024年8月15日,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纪念日,由河南文艺出版社举办的《抗日英雄赞》座谈会举行,来自出版界、诗歌界以及媒体的相关人士与该书作者赵红文一起,共读《抗日英雄赞》诗词集,缅怀热血忠魂,追忆峥嵘岁月。
座谈会现场 赵墨波 摄
老骥伏枥 耄耋之年为抗日英雄立传
“我今年90岁高龄了,虽说已到‘90’后,但我的座右铭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座谈会上,赵红文话音未落,掌声四起。
《抗日英雄赞》作者赵红文 赵墨波 摄
《抗日英雄赞》是一本热情歌颂抗日英雄的旧体诗集。赵红文用15年的时间搜集资料,为300名不同类型的抗日英雄创作出独属于每位英雄的诗词作品。本书共分3辑,其中,第一辑为中国共产党所属的抗日英雄有200人(抗日将领49人、八路军抗日英雄50人、新四军抗日英雄22人、义勇军及其他抗日英雄44人、中原抗日英雄35人);第二辑为中国国民党所属的抗日英雄有75人(抗日将领70人、飞行员抗日英雄5人);第三辑为国际友人和爱国华侨抗日英雄25人(国际友人抗日英雄17人、爱国华侨抗日英雄8人)。
现场,赵红文介绍,书稿中所收录的抗日英雄资料,大部分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一部分来自新华社发布的“永远的丰碑”和“抗日英雄谱”专栏,还有一部分来自《河南日报》刊发的“中原抗日英雄谱”专栏。
河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歌颂抗日英雄的诗词很多,但把各方面有代表性的抗日英雄集中起来写成一本赞颂诗词集的尚未见过。这是作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的一份独特贡献。”
据赵红文回忆,该书成稿于2019年年底,历经四次送审,四次校对,在2023年4月出版。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的审稿专家评价该书:“作者通过300首诗词所表现的300位不同类型的抗日英雄,编织了一幅中华民族浴血奋战、不屈不挠、艰苦卓绝、众志成城的全景画卷,再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中国战场上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国际主义交相辉映的精彩历史场景。”
河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杨莉在致辞中表示,该书出版不易,因主题重大多次送审修改,出版周期长,而在这个过程中,恰恰体现出作者和编辑团队的坚持和韧性。
以诗作传 创新形式 探索古典诗词新表达
现场,与会专家一致表示,用诗词为300位抗日英雄立传,结集成册,用这种独特的呈现方式来记录这场战争,这种形式实为罕见。
河南诗词学会顾问马海盈在发言中指出:“用诗词创作的形式,来系统纪念、歌颂抗日英雄,这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这说明作者很用情,也很用心。很用情,主要是说表达了他浓郁的崇尚英雄的情结。很用心,是说他通过认真思考,选择了这样一种文学表达的方式。”
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副总经理陈金川从文学创新以及古典诗词的宣传教化方面给予该书高度评价,他表示,《抗日英雄赞》一是在文学上突破了以往古典诗词创作题材和视野的局限性,使古典诗词形式与当代社会现实、历史文化重大题材实现有机结合,不再局限于一事一议、零星的个人偶感之作,而是形成了题材广泛、系列化的创作实践和风格流派,在探索古典诗词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开拓性价值和意义。二是从文以载道和发挥古典诗词的宣传教化作用来看,用古诗词陶冶情操、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是进行时事政策理论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和创新尝试,文明而高雅,通俗且易懂,在弘扬传统文化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为该书的选题策划和责编之一,河南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王国钦介绍,这是他38年工作生涯中所策划与责编的最后一本书,是其真正意义上的“封关”之作。他说道:“什么是正能量?在作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既是一个优秀共产党员非常可贵的思想品质,也是一种‘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精神的最佳体现。”
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战略规划投资部主任王延东从该书的内容和出版意义方面概括说,这本书“为历史作纪,为民族唱颂,为英雄留赞,为时代树旗”。他认为,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扛起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大旗,让民族精神和英雄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追求。
(原载于2024年8月16日《河南青年时报》6版)
来源:河南学习平台 作者:蔡琳 作者单位:河南青年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