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1234567’:两个‘一’是一个总目标、一个首要任务……”网格驿站时不时传出阵阵掌声,一群来自建民村的党员群众紧紧围着一位银发老人,听他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专题党课。这位老人就是江苏省启东市东海镇银发讲师团金牌讲师张德尧,虽已是耄耋之龄,但老人依然精神矍铄,讲起党课来神采奕奕。
张德尧1980年入党,2007年到村工作。17年间,一支笔、一沓泛黄的手写稿、一枚熠熠生辉的党员徽章,陪着他入乡村、进网格、到群众家里去,他用500余场倾注满腔热爱、颇具个人特色的宣讲,播撒理论火种,传递党的声音。
一份坚守,宣讲成为终身课题
1998年,张德尧老校长与他奉献了半辈子的教育事业正式告别,但四十余年的教学生涯留下的习惯却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学无止境、笔耕不辍就是他身上的深深印记。
闲下来的张德尧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党的声音。读书阅报、看新闻、评时事,他时常摘录整理党的会议要点、经典的金句观点,深入思考后,再用自己的文字书写下来。“宣讲也要与时俱进,现在我每天都会把《人民日报》《启东日报》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要内容记下来,作为宣讲素材。学习、记录、写稿,是我每天的必修课。”他对党的热爱不用言说,那摞起来得有半米高的一沓沓手稿就是见证。
但仅仅是听哪能够呢?这位老人更想做的,是当好党的“传声筒”!于是,他开始从身边人着手,一有机会就立刻分享党的政策方针,从家人到亲朋、从邻里到乡亲,他的舞台越来越大,听他宣讲的人也越来越多。“百场宣讲进庭院”“我家这些年 奋进新征程”……一次次实践,让他的讲授方式与语言不断调整迭代,逐渐形成“乡语+身边事”传党音的独特风格,最终成就了“百姓名嘴”张德尧。
一颗热心,通俗讲好党的方针
在多年的宣讲生涯中,张德尧发现,传播党的理论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阵地稀缺。“镇里就村委会、学校那几个点,覆盖面小,导致大家有一颗向学的心,却被现实距离给劝了退。”
为了把党的“好声音”传递给更多的人,除了一场场的受邀宣讲外,张德尧开始主动谋划。他修缮改建自家的闲置小屋,开设个人小课堂,常态化讲解最新的政策理论,通过提前公布“课表”,让村民们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2012年启东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老人收到消息后立刻报名,“小课堂”摇身一变就成了“网格连心站”。2021年,建民村感念于老人的坚守与信念,在村委会打造“老校长工作室”,老人于是有了更多发挥的平台,更有了敢拼敢进的坚实后盾。
“有矛盾,找老校长!”“讲道理,找老校长!”“有困难,还是找老校长!”……网格连心站设立后,老人不仅仅是宣讲员,更成了建民村第五网格的“大家长”。赡养纠纷、邻里矛盾、婚姻家庭、便民助农……老校长的记事本上记录了近千件细碎小事,每一桩每一件都如同春风化雨,温暖着邻里间的心房。
一方传承,赓续为民服务薪火
“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张德尧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才开始东奔西走,号召更多的同龄人加入自己的宣讲队伍,培养更多的青年人传承自己的意志。
2017年,由张德尧牵头组建的“银发讲师团”正式亮相。老人们踌躇满志,可第一次宣讲就给了他们当头一棒——枯燥乏味、理论严肃,乡亲们听不明白更听不进去。于是,质疑声再起,老人们舍弃安逸晚年的奔波劳碌被嘲弄为“痴傻”,面对不解,张德尧却仅是淡然一笑,一句“时间会证明一切”便堵住了悠悠众口。他以身作则,带领团队观摩走亲、理论切磋、集中试讲,帮助队员找到自己的风格、展现独特的风采。这8年期间,10名老人开展了近百次的宣讲,把党的理论之音传到了东海的每一个角落。
今年88岁的老人其实也患有严重的心悸,时常失眠,但这却一点也没有绊住他为东海建设添砖加瓦的步伐。他主动参与“青蓝结对”工程,通过面对面党课宣讲、手把手调解指导等方式,助推青年网格员成长;积极推进镇志、村史编纂工作,时刻把握全局,确保内容去粗取精、紧扣地域特色,切实提升志书质量。
白头虽老赤心在,伏枥仍存万里心。装满热水,擦亮眼镜,挎上背包,头发花白的张德尧校长戴上头盔后,骑着他的电瓶车,又一次朝着前方的“三尺讲台”出发。
来源:南通学习平台 作者:邱彤彤 作者单位:启东市东海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