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星期五,一大早,71岁的邢淑霞穿上板正的西装、干净的黑皮鞋,带上水杯、胸牌、扩音器等讲解必备品,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启志愿讲解的一天。
“大家是第一次来文学馆吗?”邢淑霞问,在得到肯定回答后,她立即说:“那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里。中国现代文学馆现有馆藏品98万件,其中文物20多万件,定为国家级珍贵文物的有785件。例如老舍先生《四世同堂》的手稿就珍藏在咱们文学馆,属于国宝级文物。2024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她的声音抑扬顿挫,神情会随着讲解内容而不断变化。
探索新角色
邢淑霞曾是北京市樱花园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2009年,她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在培训学校里干了几年,还是社区舞蹈队的一员。2014年的一天,她在《北京晚报》上看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招聘志愿讲解员的信息,不由得眼前一亮。她觉得教过历史、当过德育主任、校长办公室主任,这些都是当讲解员的底气。第二天,她信心满满地去应聘。经过面试、培训、考核,她如愿成为一名志愿讲解员。
最初,邢淑霞主要负责“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的讲解,展厅里陈列了700多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出版书籍和刊物,要将展厅中的重点内容都背下来,才能完成讲解。从此,看讲解稿、研究作家以及他们创作的经典作品,成为她的日常。
邢淑霞不喜欢如复读机一样的机械背诵式讲解。她常与观众边走边聊,不疾不徐。发现观众爱听的地方,她会展开讲解;发现观众有疑问,她会尽力解开谜团;发现有无法回答的问题时,她则记下,回去探求其中缘由后再找机会回答……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她的讲解从青涩走向成熟。
想分享更想共情
中国现代文学馆里的作家介绍和每一部作品背后的故事,深深震撼了邢淑霞。“文学馆的庭院设计,更是处处散发着文学气息,逗号石、13位作家雕像、用巴金先生手模设置的门把手……每当我走在院内的石板路上,驻足在文学展厅内,都会感到自己和这些文学大师离得是这样的近,我想让更多人和我一样在这片文学的海洋里徜徉。”邢淑霞感叹,“如果借由我的讲述,这些文学大家的生平、文学成就,有更多的文学爱好者了解,何乐而不为。”
有一次,在“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上,当邢淑霞讲到抗美援朝的松骨峰、上甘岭战役和留在那片土地上的烈士遗骸时,她看到参观者眼里噙满了泪水。那一刻,她的眼睛也湿润了。
这样的共情,邢淑霞格外珍视。“我的讲解要有骨头也要有肉,才能引起共鸣,让人有所收获。”每次讲完,她都会总结复盘,不断给讲解“加料”。
对于前来参观的学生,邢淑霞给予了更多关注。她拜托未退休的同事把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本里讲到的作家及作品整理出来。她结合课本,尽可能讲出不一样的内容。讲长篇小说《红岩》时,她讲江姐的大义凛然、许云峰的视死如归,还有革命烈士小萝卜头的故事,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讲解李健吾的书房时,她讲了书房里岳父送给李健吾的结婚礼物——他多次搬家却始终带在身旁的已经掉了漆、贴满胶布的书桌。她希望这种在简约生活中仍执着创作的精神感染青年一代。
遇到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
每周五志愿讲解这一天,中午短暂休息后,邢淑霞会再次来到大厅,注视着来馆里参观的人。遇到有人询问,她会热情解答。
下午2点,邢淑霞准时开讲。由于观众听得入神,她竟讲了足足两个小时。“您讲得太生动了,我要带家人来参观……”一位年轻女孩听完邢淑霞的讲解,不忍离去。“老师,要不是听您讲解,我还真无法了解这么多知识。”一位听众连声道谢。“老师,您吃个橘子吧,润润嗓子。”一位观众将俩橘子塞给她。
邢淑霞说:“讲解让我遇到很多有趣的事和有趣的人。一位来自广州的老师听了讲解,主动加我的微信,后来又带着6个学生来参观。正是这样的情景时有发生,让我感到讲解的魅力。”
如今,看书和买书成了邢淑霞的一大爱好。除了买书,她还沉迷于报纸剪贴,家里订的报纸上与文学有关的内容几乎都被她剪了下来。后来,视频号火起来,其中与讲解有关的内容,也被她逐一收藏起来,整理好记录到笔记本上。此外,在京的作家故居,也成了她经常光顾的地方,从这里采集到的信息也被她加入到讲解中。
“这10年,我一直在学习、成长、变化。唯有不断实践、学习、探索,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邢淑霞说,“担任讲解员的10年,不仅改变了我的生活,也或多或少改变着听了我讲解的人的生活,这是一段充满乐趣的时光,更是一段感受蓬勃生命力的时光。”(本报记者 杨华)
来源:中国老年报
(责任编辑:刘倩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