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区香炉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护工正在为老人剪指甲。(本报资料图片)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我市是全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较早的省市之一,并呈现出基数大、失能多、增速快的特点。来自市民政局的数据,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712.11万人,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有约57万人。另据《世界阿尔茨海默病2018年报告》显示,每3秒钟,全球就会新增一位失智症患者。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八个字揭示了被“失能失智”这场风暴席卷的家庭照护困局。社会应该形成怎样的失能失智照护体系?老人如何活得更有尊严?照护者的疲惫何处安放?这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陪护失能老人
家属不堪重负
家里有一个需要全天陪护的失能老人是什么体验?重庆高新区香炉山街道康居西城第二社区居民吴天心用“不堪重负”来形容。
吴天心的丈夫黄小忠今年73岁,2021年因病导致重度失能,生活起居无法自理。
瘫痪后的黄小忠时时刻刻离不开吴天心照顾,洗脸、穿衣、如厕、洗澡……都需要依赖她。
虽失能,但黄小忠并未失智,他明确表示不去养老院。吴天心的儿子要上班,他们也考虑过请一位住家保姆,一打听但凡家中有失能的人需要照顾,保姆每月工资高达6000—8000元。无奈之下,吴天心只好自己24小时“在岗”。
繁重的护理、精神的压力以及几乎断绝的社交,让66岁的吴天心满头白发,比同龄人苍老憔悴得多。
“我真想喘口气,可谁能来顶替我呢?”吴天心对记者说。
健忘、易怒、不认人……3年前,巴南区79岁老人王秀珍开始出现这些情况。三个儿女意识到妈妈有点“老年痴呆”,三人商量好,轮流照顾老人。
55岁的大儿子刘荣忠说,尽管三兄妹每个月轮一次,仍压力巨大。他们都要上班,子女都处在升学、就业等“节骨眼”上,妈妈的情绪越来越反复无常,时间久了,脾气再好的人也感到身心俱疲。
“我妈没事,我们几个子女差点崩溃了。”当王秀珍老人第四次离家出走后,刘荣忠三兄妹意识到,必须寻求专业力量帮助了。
他们咨询了几家专门针对失智老人、具有医疗资质的养老机构,但不是离家远就是收费高。
调查中,记者随机采访了17户失能失智老人家庭,他们和吴天心、刘荣忠的看法一致——陪护失能失智老人,最辛苦的可能不是老人,而是24小时无休止看护和照顾他们的家人。
照护失能失智老人
我市存在三方面不足
“近年来,因衰老、疾病或伤残而导致失能的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失智即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也呈低龄化趋势。而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的客观现实,又决定了每位失能失智老人背后,都有一群筋疲力尽的家人。”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潘建鑫告诉记者,通常情况下,失能不一定失智,但失智基本上就会失能,两者常常在同一个老人身上体现。
潘建鑫认为,失能失智家庭面临经济压力、精神负担、生活照料、康复治疗等多重压力。从家庭支出来讲,稍严重的失能失智家庭至少会比普通老人家庭每月多支出4000至5000元。
“我市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存在家庭适老化改造不足、老年友好社区环境不足、专业照护人员不足等问题。”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智慧康养学院康复护理教研室副主任、市养老协会认知障碍专家组成员杨小红说。
在照护力量方面,我市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养老护理员缺口已高达1.5万人左右。杨小红说,目前我市有27个中专、专科、本科院校联合办学点开设有护理专业(医疗护理),8所技工院校开设了养老护理相关专业,3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专业,每年毕业生约1.7万人。但学生不容易留在这个行业,“特别是实习期间,为老人端屎端尿就让很大一部分年轻人打了‘退堂鼓’。再加上工资待遇差、劳动强度大、工作风险高等,养老护理员的‘招’和‘留’都很难,不少‘4050’人员宁愿做居家清洁,也不一定愿意照顾老人。”
破解照护困局
基层探索有尊严的养老
可喜的是,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照护困局,我市基层已开始一些探索。
“吴阿姨,你照顾黄爷爷太辛苦了,出去玩玩吧,我们来接班。”几个月前,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找到吴天心,提出给她放个假。
“家属是照顾老人的人,其实也渴望被照顾。”仁爱社工陈杭星介绍,为了给失能失智老人家属一些喘息空间,他们联动香炉山街道辖区医院、街道养老服务中心、高校康复护理专业等资源,组建起一支专业的照护志愿团队。只要家庭照护者提前预约,志愿团队就可提供短时间的免费照护服务。
在“喘息服务”中,吴天心得以短暂“脱身”,与亲戚朋友聚会,拥有了些许可支配的时间。她觉得社工组织的这种志愿服务十分贴心、珍贵。
社区探索的“喘息服务”还让照护者学习护理技能,把现专业的照护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家住渝北区龙山街道的阮大翠和家庭保姆照顾失能的丈夫毛兴明已有10年,护理技巧全靠她俩自己摸索,盼着有人能指点一二。阮大翠的心愿被社区网格员反映到街道后,从2022年3月起,龙山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就安排护理员每月上门三次,对阮大翠和家庭保姆进行家庭照护培训。针对毛兴明左侧肢体瘫痪的情况,护理员手把手地教她们如何进行正确的护理,并纠正了她们原来一些不规范的动作。
刘荣忠三兄妹则把妈妈送进了江津区双福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解决失智照护难题,江津区民政局借鉴上海经验,出台了《江津区认知障碍老人照料床位试点建设方案》,在双福街道设立“嵌入式”认知障碍照护专区。
“妈妈被评估为中度失智,一个月收费3000多元,我们三个一人出点,完全能承受。另外,这里离我们单位都不远,我们随时都可以来探视。”刘荣忠说,妈妈在这里参加了生日会、时装秀、情景剧等活动,天气好时护工会带她去逛公园、逛商场。
采访中,专家认为,当面临失能失智困境时,专业照护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命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市已有民办养老机构开始提供细分化专业照护。
位于渝北回兴的椿萱茂(重庆回兴)老年公寓于2019年投用,项目定位为失智照护旗舰店,目前收住的100多位老人中,有70%为失智老人。
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胡欢介绍,对失智老人的照护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吃饱穿暖,他们还引入国外成熟的失智照护经验,形成了以疗愈性环境、投入生活、就餐体验、身心健康管理、家属和照料者支援五大方面为支撑的失智照护体系,延缓老人的失智进程。
失智老人的最大问题是缺乏社交,没安全感。记者见到,在老年公寓的大厅墙上,贴着一张“投入生活每周课程表”,既包含围坐踢球、饭前百步走、气球拍拍乐等体力活动,又包含螺母配对、纽扣分类等脑力活动,还有穿衣涂色、择菜行动等生活技能训练,摆摊、音乐赏析等社交活动,把老人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强化失能失智老人照护
需上下联动通力合作
让失能失智老年人有尊严地老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去年11月30日,重庆市卫健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提升医养结合和老年健康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强化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
据重庆市卫健委老龄处处长丁国富介绍,目前我市街道、社区有178个医养结合机构、2万多张床位,可以为失能失智老人服务;另外,全市1780多家养老机构都与医疗机构实行签约服务。
丁国富表示,下一步,我市将加强护理院(中心)建设,引导部分一级和二级公立医院转型为护理院,对社会力量开办护理院(中心)在区域总量和空间布局上不作限制,支持社会力量连锁化运营护理院(中心)。到2027年,原则上每个区县设立1所护理院(中心)。同时,我市还将建立健全健康照护项目清单、服务标准以及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开展失能失智老年人健康评估,提供相应的健康照护服务。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失能失智老人照护,我市主要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对于失能的特困人员,建设集中照护场所予以专业化照护。目前,全市已建成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60个,基本实现区县全覆盖;对于非特困的社会老人,我市在每个街道(乡镇)已建立一个养老服务中心,方便他们就近入住。二是对于居家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我市从2022年起试点推出失能老人家庭养老床位,补贴支持困难家庭半失能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目前,已建成家庭养老床位3500张、适老化改造2.2万户,到2025年将达到5000张、3.9万户。三是为弥补失能家庭支付能力不足,市医保局牵头试点长期护理保险。失能老人经评估符合待遇享受条件的,可自愿选择居家个人护理、居家上门护理、机构集中护理三种护理服务方式,并分别享受每人每日40元、50元、50元的失能照护待遇标准。四是每年举办家庭照护者培训,提升家庭照护者失能照护能力,并试点推行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对于低保家庭失能老人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的,政府将给予支持。
为解决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缺口较大问题,市民政局将会同财政、人力社保等部门,适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入职补贴、岗位津贴、职业年金等制度,试点推行专业人才入职补贴,补齐养老护理人才短板。
“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应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坚持‘政府、社会、个人责任共担’的原则。”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院长潘孝富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出台和完善失能失智老人照护专项政策法规;二是弘扬孝老敬亲,健全失能失智老人家庭照护支持体系;三是聚焦刚性需求,制定失能失智老人分级分类照护清单;四是建立失信名单,实施以质量为核心的机构准入管理制度;五是落实协同合作,搭建失能失智老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平台;六是贯彻激励相融,构建照护质量监督多元主体保障体系。
(稿件原载于2024年01月14日《重庆日报》)
上一篇:孝老情 / 人才论坛
下一篇:宁波:“奶奶”咖啡店火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