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老龄人力资源平台 老年摄影人才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地方频道
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动态 >
江苏苏州:“姑苏模式”成为标准 足不出户“住进”专业养老院
时间:2024-03-04 09:42:20

3月1日,记者从姑苏区获悉,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虚拟养老院运营管理规范》(DB32/T 4685-2024)省级标准,将于3月5日起实施。这项标准由姑苏区民政和卫生健康局、江苏居家乐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起草,也是姑苏区参与编制的首个养老服务领域省级标准文件。


据悉,《虚拟养老院运营管理规范》涵盖基本要求、管理架构、人员管理、服务管理、信息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内容。该标准对虚拟养老院运营机构的组织架构、服务管理和质量控制提供了标准规范和操作指引,将进一步提高服务机构的规范化运行水平,提升服务效率。“姑苏区开‘互联网+养老’先河,打造全国首个‘虚拟养老院’,以标准化、智能化、持续化、多元化为抓手,努力构筑为老服务的‘福气之城’。”姑苏区民卫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虚拟养老院运营管理的“姑苏模式”已走出苏州,在北京、成都等国内18个城市进行推广。

110094ead68a4e2b9ad0ca94bba02076.jpg

“一网一端一平台”提升养老“智能化”


敲开老人家门,快速换上工作服,熟练打开手机进行打卡签到,开启一天的工作。这是护理员王叶萍的日常工作流程。作为已在养老行业工作了7年的金牌养老护理员,王叶萍见证了姑苏区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发展。“通过手机打卡定位、签到签退、照片上传,服务信息后台就有很完整的记录,有时老人忘记已经服务的事情,打开服务记录给老人和家属一看,就非常清楚了,我们服务起来也没有后顾之忧了。”王叶萍说。她提到的后台正是姑苏区“虚拟养老院”信息系统,上面详细记录着用户信息、服务员信息和服务开展情况,有了这一“神器”加持,服务安排更加合理高效。


2007年,姑苏区先行先试,打造全国首个“虚拟养老院”。近年来,面对日益多元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姑苏区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智”技术,对“虚拟养老院”不断升级,并打造了“一网一端一平台”的“虚拟养老院”信息系统。依托该系统,前端需求有回应,老人服务需求、工单预约处理、远程健康管理、紧急情况处置等功能一应俱全;中端管理有抓手,上门服务记录、服务质量评价、投诉监督处理,系统实时生成并自动预警告警,全程数据透明留痕;后端监管有效能,各类监管对象全覆盖、监管内容全要素、监管流程全闭环,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生活服务。


打造服务于“银发经济”的“朝阳队伍”


在2023年全省首次养老护理专业技术资格专家评审中,姑苏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陈华等3名居家养老从业人员获评职称。“这次评选对广大养老服务工作者来说是非常振奋人心的,这说明养老人才的专业性正在被认可。”陈华说。


提升养老人才的社会价值、职业认同,正是姑苏区养老工作的重点课题之一。为打造一支服务于“银发经济”的“朝阳队伍”,姑苏区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人才保障激励举措,加大评奖评优激励力度,切实做到引才育才留才,同时,发挥苏州姑苏养老服务能力建设基地、江苏居家乐养老人才实训基地等阵地的作用,与西交利物浦大学、苏州大学、苏州技师学院等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培育管理、服务、研究人才,并通过补贴兑现、关怀激励强化人才留用,持续搅动古城养老事业“一池春水”。


一张清单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效


姑苏区双塔街道里河新村的张老伯长期因病卧床,家人照顾压力大。2023年,姑苏区开启“家庭养老照护床位”建设。姑苏区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在经过专业评估后,为张老伯定制了详细的服务方案。张老伯每月可享受3次专业护理、医疗照护、心理咨询,“身边、家边、周边”的医养结合服务送进门,“足不出户就住进了专业护理院!”家属徐阿姨满意地说。


为老服务不断“上新”的背后,是政府购买撬动了“银发经济”活力杠杆,搭建了老人有支付意愿、社会力量有参与空间的平台,充分激活了居家养老的服务业态。从单一的家政服务到适老化改造、空巢独居老人关爱探访、家庭养老照护床位,从政府“买单”到财政补贴、老人购买,养老服务能效不断升级。姑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内涵更丰富、内容更扎实、市场更宽广。目前,姑苏区“虚拟养老院”服务已从一项家政服务发展为一张包含生活照料、失能护理等60项内容的服务清单,各类服务累计超810万次,充分满足了老人丰富多元的养老需求。




(责任编辑:刘倩彤)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年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安备案 11010102006066 京ICP备1300489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