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四月天。时间的指针拨回1957年,在那个草长莺飞的4月,为了响应国家水利事业建设号召,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齐聚河南三门峡,为三门峡大坝建设战天斗地,开辟了一个时代的奇迹。
在大坝开工建设67周年之际,2024年4月15日,记者采访了三门峡市的一支“银龄”采访团。他们为了“抢救性”挖掘大坝建设者背后的故事,自发组成团队,怀抱一颗公益初心踏上寻访之路,只为给后人留下一座贮藏筑坝精神的宝库。
观看三门峡大坝建设时期的老照片时,采访团成员们兴致勃勃地讨论着。 杨莹莹 摄
“50后”对话“30后” 公益团队寻访大坝建设者
“李师傅,您是哪一年参加工作的?因为什么机缘参加了三门峡大坝的建设?”采访者是一位七旬老人,只见他一边加大声音问出问题,一边在几张发黄的草纸上飞快记录着。而受访者已年近九旬,是第一批三门峡大坝建设者。
“50后”对话“30后”的这一幕,在“共和国不会忘记——三门峡大坝建设者”采访团队中很常见。
这支团队由三门峡市作家董建华牵头组建,团队10余名成员中,最年轻的50多岁,最年长者已年逾八旬。“我们这支采访队伍一不为名二不为利,完全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董建华告诉记者,三门峡大坝建设者系列采访自2023年5月推出以来,至今已经58期,每5到7天推出一期。
“去年的一天,我到一位86岁的同事家作客,看到他和周总理的合影,听他讲了当年合影的故事。我内心很有感触,其实在三门峡大坝建设时期,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果我们不去挖掘,这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就会随风消逝。”有想法就付诸行动,2023年4月,董建华开始着手组建团队,开启采访计划。
“我们就是要‘抢救性’挖掘老一辈大坝建设者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座宝库,贮藏着一代人的治黄经历,蕴含着不屈不挠的筑坝精神,值得我们用文字记录、传播,为后代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董建华告诉记者,之所以说是“抢救性”,是因为老一辈大坝建设者年事已高,能够清晰叙述的老人已不足百人。
锲而不舍冲破重重阻力 用真情敲开采访对象心房
筑坝,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想要打造一座精神之坝,对一群发已斑白的采访者来说,更非易事。
“别别别,别采访我!”“你想干嘛?想利用我?”起步之初,采访之路很艰难,这样的拒绝屡见不鲜。不是媒体,也不是官方,没有采访证,更没有平台依托,如何才能让受访者敞开心扉接受访谈?为了解决“身份”问题,董建华向三门峡市文联寻求帮助,最终获得了三门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支持。“带着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开的证明,我们去采访也有了底气。最起码别人不会把我们当成骗子。”
有了“身份证”只是第一步,想要敲开采访对象的心门可没那么容易。“我爸要是有点事,我跟你没完!”因为老一辈大坝建设者多是鲐背之年,常会出现子女担心老人身体状况而拒绝采访的情况。“有好几次,即便和采访对象之前是同事、朋友,但一提起要采访,就会遭到拒绝。”采访团成员王昕告诉记者,起初这样的遭遇让他心灰意冷,但在团队成员的鼓励下,他们一起带着牛奶等礼物上门拜访,最终顺利获得了采访机会。
时间,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考验。在采访过程中,有8位老人先后去世,有的是已经确定好采访日程,却没等到见面的日子;有的是刚采访完不久,就传来了老人离世的噩耗。
搜集大量史料反复深入采访 只为文章经得起推敲
采访细致、写作鲜活、史料丰富,是“共和国不会忘记——三门峡大坝建设者”采访团队的特点。
“我们团队注重导向性、政治性、史料性、文学性。”董建华讲述,曾经他们为了求证一张老照片中仅露出半张脸的人到底是谁而寻访多地,也曾为了解一位大坝建设者的工作经历而想方设法查档案,还曾因受访者高龄耳背前后5次采访补充。“这样的事很多,就是要让文章经得起推敲。”
“这个在周总理身边的人,就是我之前的采访对象,他的人生特别精彩……”在水电十一工程局档案室里,采访团成员们看到一幅幅老照片就像遇到了老朋友,热烈地讨论着。“我们团队不少人是水电十一局的退休职工,也是曾经的大坝建设者,对建设大坝时的工种、机械、过程等都十分熟悉,查证史实也有更多的资源与渠道。”凭借着独特的优势,他们所写的文章发表后收获了一大批读者,也获得了多家省市级媒体的关注和转载。
“老一辈大坝建设者是金子 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们”
“记得我采访了一位91岁的老人,她当时是电焊工,也是劳动模范。大坝建设时期的女工很多都是主动请战,工作间隙不休息,饭菜通过吊绳吊上去,直接在岗位上吃。”采访团成员裴茹萍也曾是大坝建设队伍中的一员,但她还是被第一批大坝建设者的忘我奋战精神深深震撼。
“我采访了一位大坝建设时期的钻工,那时他们24小时不停在露天地里工作,恶劣的条件让钻工们的腿脚肿了起来,但他们说,‘我们干的就是这活,腿肿歇歇就行’。”采访团成员王绵民是一名写作爱好者,看到这一系列文章后,他主动请缨加入采访团,“老一辈大坝建设者不怕吃苦的精神让我很感动。我相信,只有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
“老一辈大坝建设者就像金子一样。”打听联系采访对象、带着成员上门采访、修改稿件、搜集史料……2023年4月开启这项采访计划以来,年逾七旬的董建华始终保持着“在路上”的状态。一年来,56位老一辈大坝建设者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挖掘被世人知晓。这些穿越时光的故事,如同一道道涓涓细流,汇成奔腾的大河,震撼激励着世人。
这支“银龄”采访团“想用笔影响社会”的心愿,正如灿烂春光般照进现实。(黄河时报记者 杨莹莹 郭晓华)
(原载于2024年4月16日《黄河时报》5版)
来源:三门峡学习平台 作者:杨莹莹 郭晓华 作者单位:黄河时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