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才信息库 老龄人力资源平台 老年摄影人才库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地方频道
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各地动态 >
北京:将建立“老老人”常态化探访关爱服务机制 ——市政协主席年度提案办理协商聚焦养老服务,吸纳委员建议
时间:2024-06-04 10:21:47

   今年市政协主席年度提案办理协商聚焦养老服务。委员们提出的优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等意见建议办得怎么样了?记者从5月27日召开的提案办理协商会了解到,吸纳委员建议,本市将依托“京民通”社区治理平台,建立“老老人”常态化探访关爱服务机制。

  工作进展 长期居家照护服务惠及一千多个家庭 

  当前北京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有哪些新进展?市民政局局长徐志军介绍,本市着力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探索形成了“一清单(供给清单)、一平台(街乡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一张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努力实现居家养老不离家、不离街、不离亲。目前,累计签约长期居家照护服务1300余单,有效解决了一千多个家庭重度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问题。

  针对部分老年人就餐不便问题,本市着力织密养老助餐服务网络,2022年以来,累计建成养老助餐点2136家,覆盖全市四分之三的城乡社区、313万老年人,累计提供助餐服务2100万人次。

  在推动科技赋能养老服务方面,本市实现了养老服务“一网通查”、服务信息“一网展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服务诉求“一网通答”,既方便老年人找机构、找服务、找餐桌,也助力企业找人才、找资源、谋发展。

  吸纳委员建议 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护理中心 

  “老老人”服务保障是提案建言的焦点,也是本市养老服务工作的重点。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吸纳委员建议,本市将优化“老老人”服务设施布局,构建完善普惠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建立与老年人口变化相协调的经费保障机制,依托“京民通”社区治理平台,建立“老老人”常态化探访关爱服务机制,探索引入智能水表等监测预警设备,建立异常监测预警体系。还将积极稳妥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切实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支付能力。

  在深化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衔接方面,本市将依托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协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等医养服务资源,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不断深化。建设“老老人”医疗和养老信息对接共享机制,持续改善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转型为老年护理中心、安宁疗护中心,扩大医疗照护床位供给。依托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平台,统筹社会工作站等资源,用好志愿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减压、情绪疏导等服务。

  为居家养老刚需支招 委员专家建议:为“老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服务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本市99%以上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只有不到1%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提案办理协商会上,委员们重点关注“老老人”群体,针对满足用餐、就医等养老刚需建言支招。

  “养老助餐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之一,应打通养老送餐‘最后一百米’。”市政协委员王喆建议,通过巡视探访等上门服务主动发现老年人助餐、送餐需求,发挥驿站的辐射作用,就近就便提供养老助餐等服务。在街道、社区推广建立老年人数字化服务平台或引入定制化的数字服务产品,通过“平台+社区”的助老服务模式,解决养老助餐配送难题。

  “要将医养结合服务重心逐步向居家社区转移。”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所所长成海军说,北京市有85.5万“老老人”,对医养结合需求量大,对居家上门护理服务的需求迫切。需要通过设立家庭病床、巡诊等方式,为这些老人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治疗等服务。

  “仅靠社保发放的养老金不足以缓解日益突出的居家养老经济压力。”市政协委员高一轩认为,商业保险是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但现有保险产品难以满足“老老人”的群体需求。应进一步加强长护险的探索和实践,使其机制更为合理,对需求群体的适用覆盖更加广泛。同时,商业保险公司应加强长护险的产品研发,并放宽对被保险人的年龄限制,让尚未失能的“老老人”可以预购买长护险。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武红利  


(责任编辑:刘倩彤)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年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安备案 11010102006066 京ICP备1300489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