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质量开展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成立了离退休干部三亚流动党员党支部,按照“关系在单位、活动在支部、奉献在社会”的原则,着力打造“1332”党建工作新模式,构建“党建联盟+离退休干部党工委+流动党支部+所在地党组织”综合服务体系,有效解决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问题。
“1”——构建一个党建联盟。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签订框架协议,形成党建联盟。在流入地设立流动党支部,由有威望的流动党员组成支部委员会,流出地离退休干部党工委管理,配备一名老干部工作者作为联络员,协助流动党支部与当地党组织沟通联系,确保支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加强三个建设。一是加强政治建设。针对离退休流动党员在外地季节性居住特点,通过支部管理、线上学习、电话沟通等形式,确保他们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并将在三亚隶属绥芬河海关、边检等中省直部门退休的老党员纳入管理,引导教育老党员跟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离退休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加强桥梁建设。加强与支部书记联系,及时传达上级党组织最新要求,落实有关工作的安排部署;加强与当地党组织联系,取得在场地、政策等方面的必要支持。目前,三亚流动党支部已在三亚市吉阳区委组织部报备,同时,流动党员也在居住地所在社区登记。加强同外出流动党员联系,及时掌握老党员们的各种情况,解决流动党员实际困难。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离退休流动党员登记、汇报、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明确党员外出一个月以上,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每季度通过微信或电话向支部汇报在外思想、生活和参加当地党组织活动情况,每年民主评议党员根据支部记录、外出联系内容以及党员表现开展民主评议。
“3”——落实三个保障。一是落实基础保障。三亚流动党员党支部现有14名党员,平均年龄70岁,为全力支持流动党支部开展工作,成立以市委组织部分管副部长为负责人,市老干部服务中心副主任为联络员的组织机构,划拨党建经费8000元,与三亚吉阳区委组织部和老党员居住地社区对接,明确活动场所。同时,完善党员登记卡、花名册、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学习材料、活动记录等,帮助流动支部分解落实各项任务,协调开展各项活动。二是落实学习保障。针对大部分离退休流动党员“不在居住地在群里”的特点,建立“把支部建到网上、把党员联在线上”管理模式。上好“线上线下”两堂课,线上建立微信学习群,用好“学习强国”“龙江先锋”“银耀雪城”等学习资源,将“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资料发给支部党员,做到每名党员学习教育全覆盖。线下抓住流动党员返乡时机,上门送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增强离退休流动党员责任感、使命感。三是落实“两项待遇”保障。确保离退休流动党员享有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做好重大节庆日电话、微信、上门等慰问工作。搭建“驿站+专医”健康服务体系,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流动党员开展线上健康咨询问诊,沟通当地相关部门协助解决就医问诊、体检康复等问题,协助去世人员家属办理好丧葬事宜。
“2”——发挥“造福家乡”“建功当地”两项作用。根据流动党支部多是资历深、德高望重的处级老干部,积极引导他们做推介绥芬河、招商引资、助力文旅、发展当地经济的带头人。协助老党员与海南诺丽果集团进行招商洽谈,考察当地玫瑰园花卉旅游项目,在玫瑰种植、采摘、销售以及吸引游客等方面建言献策,同时,积极宣传绥芬河口岸优势、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凸显招商诚意与决心。全力支持老党员在绥建立养殖场,正与三亚客商洽谈长期合作,实现“北畜南运”产销一体化,推动绥芬河牧禽产业发展。积极鼓励推动流动党员主动融入当地社区“大家庭”,利用每年“候鸟”旅居时间,参加当地组织部门和社区组织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宣讲法律法规、理论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环境卫生清理,有效发挥“银发动能”。
“1332”党建模式通过“一联盟、三建设、三保障、两作用”有机结合,实现离退休流动党员管理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变,为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注入了新活力。
来源:黑龙江老干部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刘倩彤)
上一篇:孝老情 / 人才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