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莒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有效挖掘和利用老年群体价值,创新“银龄行动”新方式,“银发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自2022年6月起,创新实施“五彩银龄工程”,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驱动力,精心构建“工作室—驿站—志愿者”三级工作体系,已建成1个县级银龄工作室、63个镇街社区驿站,注册志愿者超1万名,累计开展服务活动超1000场次,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打造出“银发力量”助力基层治理的“莒县样板”,被评为山东省“最美老干部志愿服务组织”。
主要做法
2024年7月10日,山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刘国伟(左三)、日照市委组织部部长明铭(左四)、莒县县委书记王霞(左二)、县委组织部部长陈长虎(左一)在莒县调研银龄志愿服务项目。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三级体系激活“银发资源”
1.强化顶层设计,夯实保障基础
党政统筹推进:莒县县委组织部发挥主导作用,牵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为“五彩银龄工程”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印发《关于设立银龄驿站的实施方案》,从政策层面明确资金保障、场地支持等关键事项。在资金方面,县委组织部每年专项拨款10万元用于银龄工作室及驿站的运营,同时积极争取社会捐赠,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场地支持上,协调县直单位、社区提供闲置办公场所,改造为银龄驿站,为志愿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优化组织架构:精心构建“1个县级工作室+63个镇街驿站+万名志愿者”的三级服务网络,依托县老年大学实现实体化高效运作。县级银龄工作室负责整体规划、资源调配和业务指导;镇街驿站作为服务前沿阵地,负责具体活动的组织实施;志愿者则根据自身专长和兴趣参与各类服务。积极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在莒县城阳街道同心社区,银龄驿站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享会议室、活动场地等设施,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协助驿站开展活动筹备、人员联络等工作,形成了协同合作的良好运行机制。
精准人才储备:建立“一人一编号”的银发人才数据库,全面涵盖法律、医疗、教育、农业、文艺等12类领域,对志愿者的专业特长、服务意向、健康状况等信息进行精准记录。通过详细的信息录入和分类管理,实现志愿者专长与社会服务需求的高效匹配。志愿者队伍的平均年龄在68岁左右,他们热情饱满、经验丰富。比如,当社区需要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时,能迅速从数据库中筛选出具有法律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当农村地区需要农业技术指导时,也能快速找到农技领域的老干部,充分挖掘老干部群体的人才优势。
2.创新工作机制,提升服务质效
推行派驻站长行动:选拔89名退休干部担任驿站站长,动员指导他们凭借丰富的管理经验,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站长主要有以下职责,一方面,负责定期组织开展志愿者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主动与社区居民沟通,了解居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活动。比如,城阳街道桃园社区董守波站长在了解到社区老年人对健康养生知识需求较大后,便主动邀请医疗专家志愿者举办多场健康讲座,受到居民的热烈欢迎。
深化共创共建模式:积极联合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综合执法局、教体局、卫健局、住建局等20余家部门单位,整合各方专业资源,为银龄工作室提供法律咨询、健康义诊、教育辅导、农业技术指导等多元化专业支持。县法院定期组织法律专家为志愿者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志愿者在调解纠纷、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法律素养;县卫健局组织医护人员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开展免费体检、健康咨询等服务,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实行“月度调度+季度评估”的动态管理模式,对各驿站的服务质效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每月召开调度会议,各驿站分别汇报工作进展和存在问题;每季度组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驿站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等。对于服务效果不佳的驿站,及时进行约谈整改,提出明确的整改要求和期限,确保全县银龄志愿服务体系始终保持高效运行。
(二)品牌驱动树标杆,“五彩筑五彩”融入基层治理
1.红色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
组建“清风送廉”宣讲团,传播红色之声:成立以75岁的老党员陈武军为团长的宣讲团,创编快板《红色家风代代传》。他带动宣讲团成员深入研究党史党纪和家风建设内容,结合生动的案例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形式,创作出这一优秀作品。随后,宣讲团成员定期深入社区、学校,累计开展宣讲70场,覆盖3万余人次。在招贤镇大罗庄村的宣讲中,陈武军结合老党员的先进事迹,讲述红色家风对家庭和社会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居民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要传承和弘扬红色家风。
开展“红色故事汇”进校园活动,厚植家国情怀:组织老干部与1.2万名学生结成对子,开展“老战士讲党史”“老教师授国学”等系列活动。老战士们身着军装,佩戴勋章,为学生们讲述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老教师们则深入浅出地讲解国学经典,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莒县第一实验小学,退休老教师严桂菊通过讲解《论语》中的经典语句,教导学生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银龄宣讲团团长陈武军为学生宣讲红色故事。
2.绿色爱心:守护生态家园,践行绿色理念
成立河湖护卫队,守护碧水蓝天:由20名退休水利专家组成的沭河护卫队,肩负起守护沭河生态的重任。他们制定详细的巡查计划,每周至少开展两次水质巡查,利用专业设备检测水质指标,包括酸碱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同时,定期组织垃圾清理行动,累计清理河道垃圾10余吨。他们还积极向周边居民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在他们的努力下,沭河水质达标率显著提升,为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贡献了银龄力量。
开设“银龄环保课堂”,倡导低碳生活:在社区开设“银龄环保课堂”,动员老干部们化身环保使者,向居民传授垃圾分类、废旧物改造等实用技能。课堂上,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方法,组织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模拟演练。在废旧物改造环节,老干部们带领居民将废弃的饮料瓶、易拉罐等制作成手工艺品,既环保又美观。这一举措成功带动1000余户家庭积极参与绿色实践,在社区营造出浓厚的环保氛围。
3.黄色公心:化解基层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创新“拉呱调解会”模式,高效化解纠纷:银龄志愿者蒋玉兰创新推出“楼道议事会”形式,以亲切的“拉呱”方式,积极化解居民矛盾纠纷。在一次邻里纠纷调解中,两位居民因楼道杂物堆放问题产生激烈冲突。蒋玉兰得知后,主动上门,分别与双方沟通,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随后,组织双方在楼道里召开“拉呱”议事会,让双方充分表达意见,蒋玉兰从中调解,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仅用30分钟,就成功化解了这起纠纷。银龄志愿者全年累计调解矛盾45起,使得社区纠纷发生率大幅下降35%,逐渐成为社区和谐稳定的“润滑剂”。
成立法律援助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联合县法律援助中心设立“银龄法律诊所”,为群众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累计解答咨询800余人次。法律援助队的志愿者们不仅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还富有耐心和责任心。在处理一起遗产继承纠纷时,志愿者们详细了解案件情况,查阅相关法律条文,为当事人提供专业的法律建议,并协助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近年来,成功协助解决遗产继承、赡养纠纷等各类法律案件23起,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撑起法律的保护伞。
银龄志愿者参与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
4.橙色热心:传递温暖关怀,彰显城市温度
设立银龄护学岗,守护学生安全:在全县62所学校门口设立银龄护学岗,志愿者们无论风雨,始终坚守岗位。他们提前到达学校门口,疏导交通,引导学生安全过马路。在上下学高峰期,志愿者们组成人墙,确保学生有序进出校园。一位家长表示:“自从有了银龄护学岗,我们家长接送孩子更放心了,感谢这些志愿者们的辛勤付出。”这一举措使得校园周边事故率显著下降,为学生们创造了安全有序的上学环境。
发放助老“暖心包”,构建互助养老圈:组织低龄老人与120名高龄独居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为他们提供送药、体检、陪伴聊天等贴心服务,累计服务2000余次。低龄老人志愿者定期上门看望高龄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和身体状况。在一次走访中,低龄志愿者王岚发现一位高龄老人身体不适,立即联系医护人员志愿者为其进行体检,并帮忙购买药品。通过这种“以老助老”的方式,构建起温暖的互助养老圈,让高龄老人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5.蓝色智慧: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产业发展
开展银青结对创业,推动产业升级:退休农技专家与180名青年创业者结成帮扶对子,针对果蔬种植、电商运营等领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在果蔬种植方面,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青年创业者提供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在电商运营方面,帮助青年创业者拍摄产品图片、撰写产品文案,提升农产品的线上销售能力。在他们的帮助下,农产品销售额实现增长300万元,成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银龄活力。
开办“青年夜校”,培育新型人才:开设电商直播、非遗传承等实用课程,为乡村青年提供学习成长的平台。电商直播课程邀请专业的电商讲师,从直播技巧、产品推广、客户服务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非遗传承课程则邀请当地非遗传承人,传授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在电商直播课程中,一位青年创业者通过学习,掌握了直播带货的技巧,成功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年销售额达到50万元。近年来,通过“青年夜校”,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人,这些人才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23年10月13日,莒县县委组织部召开银龄志愿服务工作表扬大会。县委组织部部长陈长虎(左一),莒县城阳街道党委书记徐文升(右一)共同为城阳街道银龄志愿服务基地揭牌。
(三)积分激励促长效,双向服务增强“获得感”
1.构建“服务换服务”积分体系,激发参与热情
完善积分管理办法:制定《志愿服务积分管理办法》,明确3小时服务可积10分,志愿者可凭借积分可兑换健康理疗、家政服务、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等12类实用项目。同时,对积分的获取、兑换流程进行详细规定,确保积分体系公平、公正、公开。志愿者通过服务时长积累积分,积分可在银龄工作室的“积分超市”兑换相应物品或服务。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志愿者的参与热情,2024年度兑换次数超2000人次。
试点“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积极探索“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低龄老人提供的服务时长可储存起来,未来兑换相应的养老服务。低龄老人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后,由银龄驿站进行记录,将服务时长存入“时间银行”。当低龄老人需要养老服务时,可以从“时间银行”中支取相应的服务时长。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养老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还促进了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之间的互助与交流。
莒县银龄工作室心灵直通车志愿者们为高考学生和家长做心理干预。
2.注重心理关怀与荣誉激励,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
开设“心灵相约”圆桌会,关注心理健康:定期开设“心灵相约”圆桌会,由银龄工作室心灵直通车志愿服务队的心理咨询志愿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累计开展48期。在圆桌会上,心理咨询师通过案例分析、互动游戏等方式,帮助志愿者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志愿者倪云霞表示:“参与志愿服务虽然很有意义,但有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通过参加‘心灵相约’圆桌会,我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现在更有动力继续为大家服务了。”通过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志愿者的压力,并将留存率提升到了86%,让志愿者在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关心和关爱。
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强化荣誉激励:根据工作实绩、服务质效,每年评选出“最美银龄驿站”15个,“银龄先锋”150个,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典型事迹120条。在评选过程中,制定详细的评选标准,包括服务质量、创新举措、群众满意度等方面。对评选出的“最美银龄驿站”“银龄先锋”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并组织其他驿站、志愿者进行学习交流。这些优秀典型成为全县志愿服务的标杆,增强了银龄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和荣誉感,吸引带动更多人投身志愿服务事业。
来源:中国老年杂志社 作者:史易可 姜盛川 刘泽宇
(责任编辑:刘倩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