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是最常见的致命疾病之一,它是心脏发病病变的疾病总称,由心脏结构损伤或功能异常引起,包括先天性心脏病与后天性心脏病。那么,心脏病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又该如何预防呢?
1.心脏病的病因与诱发因素
1.1 主要病因
家族遗传:遗传是引起心脏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如肥厚型心肌病往往是遗传导致的。
先天发育缺陷:心脏结构或功能先天异常,同时免疫系统先天发育异常,导致心脏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出现损伤,这时也会引起心脏病。如母亲有先兆流产史,新生儿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高;孕期接触有毒物质、放射线或被病毒感染过,也容易引起胎儿心脏发育缺陷。
感染因素:容易累及心脏病变的感染,会导致心脏功能或结构遭到破坏,随之引起心脏病。如口腔疾病的一些细菌会导致心内膜炎,诱发相关心脏疾病。
1.2 诱发因素
年龄:年龄的增长会增加动脉受损、狭窄以及心肌薄弱、增厚的风险。
精神压力:若长期精神压力大,经常出现焦虑、愤怒等情绪,则容易发生心脏病。
药物或特殊治疗:长期服用避孕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容易诱发心脏病。放疗、化疗产生的心肌毒性,也可直接导致心脏病。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增厚,引起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高血脂、高血糖:过高的血脂水平、血糖水平,会增加血管形成斑块和粥样硬化的风险,诱发心脏病。
生活习惯不佳:长期高脂、高糖、高盐饮食,缺乏运动,酗酒以及肥胖等可诱发代谢失衡,影响血管正常。
抽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一氧化碳会损坏血管内壁,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此外,胸廓畸形、微量元素缺乏也易诱发心脏病。
2.心脏病的预防措施
2.1 预防先天因素
孕妇应避免接触有毒物质、放射线等,减少胎儿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的概率。对于遗传导致的先天性心脏病,只能通过产前检查进行预测。
2.2 预防后天因素
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容易诱发心脏病,因此,我们要注意控制血压、血脂以及血糖。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监测,严格遵医嘱服药。同时,通过改善饮食、适当运动等控制这些慢性病对血管和心脏的损伤。
控制体重:体重增加会导致胆固醇升高,从而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因此,要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过于肥胖。
合理饮食:合理的饮食安排,对于心脏健康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制定均衡膳食计划,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适当补充奶类、蛋白质类食物,清淡饮食,控制糖、脂的摄入,少量多次补充水分,降低人体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
规律生活: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有效的睡眠能够缓解心脏功能的紧张状态。因此,尽量不要熬夜,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
适当运动:运动能促进机体血液循环,保护心血管健康,促进心脏功能的正常运行。同时,运动能使人们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过度肥胖。运动还能保持肌肉活性,增强肺部功能,提升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因此,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运动锻炼,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打球等。
调整情绪:如果经常出现焦虑、愤怒等情绪,或长期感到精神压力大,则容易引发心脏病。因此,我们要注意调整情绪,避免情绪的剧烈波动,如过度悲伤、过度兴奋等。同时,以淡定的心态处理生活和工作事务,避免压力过大。
戒烟限酒:烟草中所含焦油可使人体血管痉挛,降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容易造成心肌缺氧。不管是吸烟还是被动吸烟均对身体有危害。因此,我们要及早戒烟,并且不要长时间处于二手烟环境中。此外,大量饮酒可使人体血压升高,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因此,要限制饮酒,不要酗酒。
改善生活环境:如果长期生活于噪声大、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则容易诱发心脏病。因此,我们应尽量选择空气清新、无污染、无噪声的生活环境,保护身体健康。
总之,心脏病的诱发因素较多,我们要积极了解心脏病的相关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脏病。
作者:刘瑞超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人民医院
上一篇:做好“三防”,提高老年健康指数
下一篇:消化系统肿瘤的早期症状及检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