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增开银发旅游列车 促进服务消费发展的行动计划》,为全国2.8亿老年人送上一份沉甸甸的“幸福车票”。当铁轨与夕阳相遇,当车轮与银发相拥,一列列“适老化”旅游专列正载着银发群体的美好生活期盼,穿山越岭、贯通城乡,在新时代的版图上勾勒出一幅“银发经济”与“民生温度”交织的壮美画卷。
2月14日,今年首趟“乐游长三角”银发旅游列车开行。许文峰 摄
一列专列,托起“诗与远方”的晚年梦想
曾几何时,老年人出游常被视为“奢侈品”,交通不便、服务缺失、配套不足等问题成为横亘在银发族与远方之间的隐形门槛。此次行动计划精准回应民生痛点:通过增开旅游专列、优化站点服务、开发特色线路,让“银发出行”不再是难题。从黄山的云海到三亚的暖阳,从敦煌的驼铃到江南的水乡,铁路部门以“适老化改造”为笔,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老有所乐”的生动注脚。据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老年旅游市场规模已突破8000亿元,而银发专列的增开,无疑将为这一市场注入强劲动能。
一节车厢,构建“家一般温暖”的移动港湾
走进银发旅游专列,细节之处尽显人文关怀:加宽车门便于轮椅通行,扶手高度降低10厘米,车厢增设紧急呼叫系统,餐车提供低糖低脂餐食……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实则是铁路服务从“标准化”向“人性化”升级的质变飞跃。更令人暖心的是,列车配备随行医疗团队,联合文旅部门开发慢节奏深度游产品,让老年旅客既能安心享受旅途,又能沉浸式体验地方文化。正如乘坐首班“夕阳红西南专列”的72岁王大爷所说:“这哪是火车?分明是穿越山河的温馨养老院!”
一趟旅程,激活“银发经济”的乘数效应
银发专列的开行,既是民生工程,更是经济蓝海。据测算,每增开一趟老年旅游专列,可直接带动沿线餐饮、住宿、文娱等消费超百万元,创造逾千个灵活就业岗位。在浙江千岛湖,“高铁+康养”模式让农家乐入住率提升40%;在甘肃河西走廊,“丝路银发专列”带动非遗手工艺销售额增长65%。这种“一线牵多业”的辐射效应,生动诠释了“银发经济”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的澎湃动力。正如经济学家所言:“当银色浪潮遇见钢铁动脉,激荡出的是共同富裕的壮阔波澜。”
一道铁轨,延伸“积极老龄观”的时代坐标
银发旅游专列的开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重塑社会对老龄化的认知。当78岁的“旗袍奶奶团”在敦煌鸣沙山拍摄时尚大片,当退休教师组成的“火车诗社”在青藏线上即兴创作,这些充满活力的身影正在打破“老年人=被照顾者”的刻板印象。铁路部门联合老年大学推出的“车厢微课堂”,文旅企业打造的“银发体验官”计划,都在传递同一个理念:老年不是人生的“休止符”,而是可以继续发光发热的“黄金期”。这种观念革新,恰与“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同频共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银发旅游专列已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窗口。它用绵延的铁轨串联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用创新的服务诠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更用充满温度的发展实践,回答着“如何让14亿中国人共同迈向美好生活”的时代之问。当汽笛声再次响起,我们看见:在这条开往春天的列车上,每位银发旅客的笑脸,都是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文明传承的最好礼赞。
来源:中国网 作者:朱玉祥
(责任编辑:刘倩彤)
下一篇:最美的养老是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