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根据预测,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为弥补政府、市场和家庭提供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各级政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纷纷出台政策文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各地社会组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主动参与到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如吉林省居家养老协会探索“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居家养老模式,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全方位为“候鸟老人”提供贴心服务,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开发实施“扶老上网”“智慧助老”“乐龄码”“早上海”等一系列科技助老志愿服务活动……这些社会组织以为老助老为己任,在养老服务领域发光发热。
网上有群“老小孩”
——记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的为老故事
本报记者 赵宇新
在上海,有一个深受老年人喜爱的网站,叫“老小孩”网站;在网上,有一群活跃的“60后”,他们年龄在60岁以上,有活力、有梦想、有温度,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小孩”。这群“老小孩”在网上记录生活、交友互助、展示风采,在线下做志愿者发挥余热,生活时尚又充实。
“老小孩”网站由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主任吴含章牵头创办。他说:“老年人也应该成为科技进步的受益者。中心的核心业务就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挖掘老年人潜能,让老年人乐享晚年。”
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
搭建“精神养老”的线上家园
2000年是互联网创业如火如荼的一年。吴含章萌生了一个想法: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何不创建一个服务于老年人群体的专属网站呢?
经过一番尝试,吴含章逐渐意识到,老年人在网络世界不仅希望接收最新资讯,更渴望拥有一个主动的交流空间,可以聊天、扩大社交圈,实现人际互动。对此,吴含章决定打造一个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论坛,允许他们在论坛上自由交谈和分享日常。
论坛一经推出,立即收获热烈反响,并成为全国范围内第一个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社交平台,迅速吸引了近10万用户关注和使用,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社交生活。后来,论坛迭代升级为现在的“老小孩”网站。
如今,“老小孩”网站已经成为老年人“精神养老”的线上家园。他们借助博客建立、维护自己的社交圈,彼此间保持紧密联系。吴含章说,曾经有一个活跃的老年用户突然变得沉默,是网站上的网友最先察觉并表达关心,起到了及时疏导情绪的作用。“精神养老”的重要意义在此刻得到彰显。
从“扶老上网”到“智慧助老”
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老年人要想上网,不懂操作是不行的。上海科技助老服务中心开展了“扶老上网”“科技助老”“智慧助老”“乐龄申城·G生活”等一系列科技助老公益项目。
针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中心推出了“入门必学”“智慧生活”“精彩晚霞”三大类培训,涵盖初识智能手机、手机支付、微信社交、求医问药、网上办事、智慧安防、网络防诈、出行、购物、文旅、网文制作、手机摄影、短视频创作等一系列课程;制作了教学游戏,让老年人用玩游戏的方式巩固所学的操作步骤;开发了线上训练营、线上视频课、线下辅导课、身边志愿帮扶等多种教学形式。
针对老年人在学习智能手机操作中“记不住”的痛点,中心创设了“一根筋”教学法。志愿者以微信为教学载体,对于一个操作只教一种方法,增强老年人学习的自信心和乐趣。
在“智慧助老”公益项目中,中心让这群“老小孩”发挥传帮带作用。“老小孩”先学先试,再把自己学到的技能面对面、手把手地教给身边的老年群体,让更多人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不被时代所抛弃。
很多老年人每个月领取养老金后,都会有取现金、转账、办理有关业务等需求,但无法熟练操作。中心会在发放养老金的高峰期安排老年志愿者到银行,教会大家使用智能操作台,免除排长队的烦恼,同时还向他们宣传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识,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
2021年10月,中心配合上海市多部门设计了“乐龄码”,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化生活。老年人只要完成“彩虹训练营”的教学任务,便可以取得结业证书,并用自己的笑脸照片生成“乐龄码”数字头像,深受老年人喜爱。如今,“乐龄码”已成为“智慧助老”的标识,有“乐龄码”的地方就有帮助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线上志愿服务。
推出“早上海”项目
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日间服务
上海常被称作“夜上海”,拥有5000多家娱乐场所。但绝大多数场所迎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只在夜晚开放,而老年人的活动时间集中在早晨和日间。对此,中心提出一个全新理念:让上海白天的时间和空间更多地服务于老年人。中心为这个创意赋予了一个极具海派特色的名字——“早上海”。
2023年7月,为了丰富上海老年人的休闲娱乐生活,中心与上海市委老干部局等单位联合发起“乐龄申城·早上海”志愿服务活动,旨在挖掘老年群体文旅、生活、学习、购物、康养、公益、社交、消费等服务场景,推动“银发”经济,倡导广大退休职工参与为老志愿服务,营造“以老助老、全民助老”的氛围。
中心邀请商家通过简单的店铺改造和适老化设计,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早间闲置时段的服务,在日间提前对老年人开放。目前已有1000多家商户加入“早上海”,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专属福利。“早上海”成为上海一张有温度的城市名片。
在“早上海”小程序里,有“早场馆”“早消费”“早活动”“早课堂”等模块,老年人可以预约足球、网球、篮球、公园等场馆,领取各类优惠券、套餐折扣,查询全市社区长者食堂地址,购买中华老字号食品和生活用品,学习反诈、智能手机使用等课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含章表示,不应将老年人简单看成受助对象,他们只是在体能等方面有所下降,但一生积累的智慧与经验无疑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中心将持续用科技为老年人赋能,让他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体现价值、造福社会,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吉林省居家养老协会
“三智融合”编织居家养老服务网
本报记者 杨楚菲 通讯员 张 晶
“垂暮不离亲,养老不离家”,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首选。2016年,吉林省居家养老协会应运而生,致力于打造标准化、专业化、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三智融合”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专业团队聚力赋能养老服务
“我们是吉林省居家养老协会的家庭医生,来给您做健康检查。”在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远达街道新苑社区,一场守护健康的“敲门行动”正在展开。70岁的赵奶奶因家庭变故独居多年,经常头晕、乏力。家庭医生根据赵奶奶所述症状,为其进行初步的身体检查,帮助其判断病因,并给出用药指导。在新苑社区,像赵奶奶这样能享受到“敲门行动”服务的特殊老人还有20余名。
针对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协会开展“敲门行动”,让家庭医生团队走进老人家中,不仅为老年人解读医学检查报告,提供特殊疾病用药指导,提供查体、问诊、健康咨询等服务,还开展心理干预、心理慰藉,给予老年人精神上的关怀与陪伴……这一系列暖心服务离不开专业团队的支撑,协会依托医疗专家委员会建立起一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
此外,协会为老人建立电子信息健康管理档案,提供个性化的用药指导、疾病问诊、居家医疗等公益性医疗服务和多样化的有偿医疗服务,定期组织协会专委会的医疗专家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和科普义诊活动。
“三智融合”丰富居家养老手段
在长春市南关区民康街道九圣祠社区幸福驿站里,72岁的李奶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戴上健康检测仪,血压、血氧、心率等多项数据在3分钟后自动上传至后台,社区医护人员依据数据变化情况及时干预:“李奶奶,您今天的血压偏高,要注意调整作息。”
多年来,协会积极探索“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养老”融合养老新模式,具体做法是在多个试点社区布局“智能健康屋”与幸福驿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助餐助浴、文化活动等一系列基础服务。为满足医养结合需求,协会与多家三甲医院深度合作,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及时转诊、康复回社区”闭环式健康管理体系,家庭医生团队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远程问诊、家庭查房、居家照护、居家康复、术后随访等服务。
协会携手相关企业共同研发“吉助医”APP综合性在线健康咨询平台,为有需要的老人配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实时监测身体生命体征数值。后台数据中心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采集,专业医疗队伍制订出个性化的急救预案及防控方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朝着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以老助老”打造养老生态圈
“协会大力倡导‘以老助老’理念,组织低龄健康老人成立‘银龄志愿队’,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贴心服务。”协会理事长孙忠国说。
在朝阳区清河街道铁路社区,“银龄志愿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62岁的石大爷和其他低龄老人每个月为90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提供送餐、理发等服务。“我们管这叫‘时间银行’,现在为别人服务是存下时间,将来自己有需要时,就可以从‘银行’里提取服务。”石大爷的想法代表了绝大多数志愿者的心声。截至目前,已有132名老人加入“银龄志愿队”。
在社区,协会还定期开展老年学堂、健康讲座、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组建合唱团、舞蹈队、书法班等兴趣团体,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每个社区平均每个月举办4场文化活动,老人不是在课堂、就是在去课堂的路上。”协会副秘书长李木说。
“协会将持续为老年人打造有尊严、有温度、有期待的生活样本,编织一张连续可及、便捷高效、贴心周到的居家养老服务网,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孙忠国向记者介绍协会的愿景。
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
为“候鸟老人”打造舒心家园
许成香
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气候宜人、养老设施完善、医疗资源丰富、生活成本较低,近年来,大批旅居者如潮水般涌入这里,过上休闲养老的“候鸟式”生活。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从满足生活需求到丰富文化生活,全方位为“候鸟老人”提供贴心服务,构建起“旅居者融入城市发展、城市反哺旅居生活”的养老生态,帮助旅居者扎根下来,成为“新北海人”。
应运而生,为“候鸟老人”筑起温暖“新巢”
“以前在老家经常有哮喘,来到北海后,呼吸顺畅多了,病情也逐渐好转。”来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窦卓亚是众多“候鸟老人”中的一员。2014年移居北海后,窦卓亚的呼吸道和心脑血管疾病得到了极大改善,还在当地考取了驾照、购买了汽车,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随着“候鸟式”养老模式的兴起,北海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旅居老人前来“筑巢”养老。为服务好日益增多的旅居老人,2017年,北海市旅居者联合会正式成立,成为旅居老人细心温暖的“管家”。
联合会将在北海的旅居者联合起来,在接机接车、生活出行、休闲娱乐、子女就学、经商创业、文化交流、安居定居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针对旅居者初到北海,对当地情况不熟悉,联合会组织志愿者为他们提供贴心的生活指引,帮助其快速融入当地生活。
如今联合会已有2万多名会员,其中,部分旅居老人在北海待了10多年,还有一部分每年在北海的生活时间超过半年,他们早已把北海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异乡变吾乡,文化养老绘就幸福画卷
走进北海市驿马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旅居老人在这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写字、画画、下棋、打乒乓球、合唱演练、弹奏乐器……每天清晨,老人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室,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一起乐享晚年。
据四川省乒乓球队前教练艾泽玉回忆,刚到北海时人生地不熟,排解寂寞曾是她的最大难题。如今,她和球友不仅能隔三岔五在活动室里组织娱乐赛,还能组队参加外面的比赛,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联合会积极打造“文化养老”品牌,聚焦旅居老人的精神需求,组织开展文化、体育、艺术等联谊活动,提供“菜单式”文化服务,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和风采。联合会每年举办各类活动超过40场,吸引数万人次参与。
为了给老人创造良好的活动条件,联合会推动成立候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同心艺术团,吸引了大量旅居老人参与,丰富了老人的日常生活。比如,在每年元旦、春节、三月三、重阳节等特定节日,联合会都会举办声乐、舞蹈、书画、乒乓球等文体赛事。
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刘信通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几年来,他组建了舞蹈、声乐、乒乓球等10余个文体团队。“通过活动可以让旅居老人找到共鸣,有隔阂矛盾的都能在唱歌跳舞中化解。”刘信通说,目前,联合会已培育90多个文化艺术团队,除了旅居老人,还吸引当地居民参加。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北海绘就了一幅老有所乐的幸福画卷。在旅居者眼中,北海已经从异乡变成了吾乡。
变身“新主人”,旅居者反哺第二故乡
“很多旅居老人在退休前是大学教授、高级工程师,来到北海生活后,他们渴望以‘主人翁’的身份投身到城市建设和公益事业中,想为北海这座城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每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旅居老人超过500人次。”联合会会长樊国仁说。
联合会积极搭建平台,推动老人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实现了他们从“被服务者”到“建设者”的愿望。
2020年9月,联合会与海城区前进路社区党委签订了“共驻共建解‘三事’,齐心共创文明城”协议,组织旅居老人参与社区“解忧超市”活动,通过认领心愿清单,为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
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市的韩宝清担任海之音艺术团团长,艺术团现有成员近300人。他协助社区管理和服务“候鸟老人”,带领艺术团排演节目,参加全市活动,为北海的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引导旅居北海的党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我为第二故乡文明创建作贡献’清洁海滩行动、‘健康与爱同行’义诊活动、‘新北海人 创城有我’等,退休后继续在第二故乡发光发热。”樊国仁说。
樊国仁表示,联合会将建立人才智库,整合旅居者中的舞蹈家、歌唱家、书画家、博士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资源,让他们为北海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智力支持。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营造社区养老共同体
刘亚娜
我国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社区居家养老是当前和未来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社区是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场所,社会组织是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能有效弥补政府、市场和家庭提供养老服务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所以,社会组织在营造社区养老共同体方面大有可为。
社会组织提供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是营造社区养老共同体的核心内容。社区居家养老需要为老年人提供全面、便利、个性化、智慧化的服务,服务内容涵盖日常生活照料、助餐、智慧养老、科技助老、基础设施适老化建设等。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上门走访、摸底调研、举办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让社区养老服务更加精准地对接老年人的真实需求。
社会组织整合资源与优势,是营造社区养老共同体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具有整合资源的优势,可以调配医疗、文体、教育等领域的优质资源,一起参与构建社区养老共同体。如组建专业服务队伍,打造助老巡访员队伍、专职养老护理队伍、应急服务队、志愿服务队等,提升养老服务的便捷性、可及性;针对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推动医养结合,链接辖区医院医护人员和持证护理员等医疗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定期组织志愿者到老年人家中,提供上门护理、助餐助浴等服务。
社会组织创新技术应用,是营造社区养老共同体的重要动能。社会组织有能力参与社区智慧化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收集老年人服务需求,开发在线学习和远程服务,在社区开展志愿助老活动,让“银发族”搭上数字化快车。
当前,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居家养老服务,是有效应对老龄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社区养老共同体的营造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参与。相信社会组织在创新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中能够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为推动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社会报
(责任编辑:刘倩彤)
下一篇:金融赋能养老产业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