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老龄人力资源平台 老年摄影人才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地方频道 银龄行动
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热点关注 >
溢起守护
时间:2025-09-18 09:32:26


胡建伟:“军令状”与“桑榆情”

本报记者   闫   薇

2016年,在河北省乐亭县民政局任职的胡建伟被任命为庞各庄敬老院院长。这位曾在三军仪仗队服役的军人,面对设施陈旧、发展面临挑战的敬老院,立下“军令状”。9年来,他将部队的作风与养老人的温情深度融合,将敬老院打造成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家园。

凝心聚力,从“心”开始破难题

彼时庞各庄敬老院已运营8年,设施陈旧,服务创新不足,人员流动频繁。初来乍到的胡建伟,面对300多位老人和70多名职工,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面对压力,胡建伟从统一思想入手。到任仅半个月,他就组织全院自理老人和职工前往李大钊纪念馆参观学习。“目的是追寻先辈足迹,鼓舞拼搏精神,引导感恩与奉献。”这项活动极大地凝聚了人心,为后续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

管理上,他带来了“仪仗队”般的标准化与精细化变革。 他牵头用一年时间编撰出涵盖运营、管理各个方面的制度手册。“用制度管人,虽然不能100%解决问题,但大家有了前进的方向。”

硬件是基础。胡建伟深刻意识到,老旧的设施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养老需求。他积极奔走争取,在县里支持下,累计申请资金600余万元,先后完成消防安防、环保锅炉、全院适老化改造、线路改造等重大工程,彻底提升了老人的安全感与舒适度。

他的创新远不止于硬件。他探索出的“三三四”服务模式成为全院指南:落实“三级护理”,按等级制订服务计划;健全“三类档案”,动态掌握每位老人状态;服务“四个好”,最终实现护理、医疗、康复、心理全方位优质服务。

这套模式让庞各庄敬老院的服务实现了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的质的飞跃。

淬炼团队,以赛促学强技能

乡镇敬老院招人难、留人更难。面对护理员社会认同感低、工资待遇不高的困境,胡建伟选择主动出击。

他的方法是:以赛促学,以情留人。他坚定地带领护理员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全程参与培训,还亲自学、亲自练,从门外汉变成了能精准指导的“内行”。

备赛过程充满艰辛与感动。护理员孙玲华的父亲身患癌症,为了不耽误她备赛,老人说:“好好工作,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她含泪备战,最终在唐山市和河北省均拿到奖项。“90后”护理员李雪瑞,身怀六甲且妊娠反应严重,却坚持训练,最终斩获河北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被授予“河北省技术能手”称号。李树清年龄稍大,拼的是刻苦硬功夫,把4000道题的复习资料翻出了“火星子”。

正是这种拼搏,让名不见经传的乡镇敬老院一战成名。 2023年,他们派出的3名选手代表唐山市出征省赛,惊人地拿下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成为那届比赛最大的“黑马”。荣誉的背后,是胡建伟打造的这支拥有“军人般”意志和“亲人般”爱心的过硬队伍。

温情守护,用心用力暖夕阳

在胡建伟看来,管理水平和技能的提升,最终都要落在“情”字上,对老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有自己的“工作秘诀”——“茶艺室谈心”。他单设一间茶艺室,专门用来和老人聊天。“老人觉得院长找我喝茶,是看得起我。很多心结和隐患,在喝茶聊天中就化解了。”他要求员工每天必须和老人聊天,要耐心倾听,“当老人的话匣子打开,你要深入进去,不能敷衍。”

他的付出,老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位他曾全力救活的老人,总是偷偷把发的水果、糕点挂在他办公室的门把手上。通过监控看到这一幕时,这个钢铁般的汉子湿了眼眶:“那一刻,所有工作中的辛苦都值了。”

9月3日,收看阅兵式的胡建伟心潮澎湃。第一个走过的方队正是他曾经服役的三军仪仗队。他说:“在敬老院工作,我感觉一样光荣。部队是保卫国家,这里是守护老人,都是重要的使命。”

敬老院门口“夕阳无限美,幸福享晚年”的标语,是胡建伟对老人们立下的“军令状”。从护卫国旗、展现国威的仪仗兵,到守护夕阳的养老人,他转变了战场,却未曾改变内心的忠诚与担当。

马巧丽:评估是为了精准守护

本报记者   马丽萍

持有老年人能力评估师证书的马巧丽,深耕养老行业已近十年。2013年,从护理专业毕业后,她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中医医院脾胃科积累了宝贵的临床护理经验,为日后转入养老行业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她如愿考入青海省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从临床护理到养老照护的转型。从基层护理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她逐渐成长为护理团队的骨干。多年来,马巧丽始终秉持“技多不压身”的理念,不断锤炼和精进业务能力,以专业技能与不变的初心,守护着老人的尊严与安宁。

科学标准的践行者

“老年人能力评估是养老服务的第一道关口,只有通过科学评估,我们才能为老人制订精准的照护计划。”马巧丽是护理团队的负责人,老年人能力评估只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她已为中心百余位老人开展能力评估,从未出现因评估误差导致的纠纷。

老年人能力评估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关键环节。2023年1月,《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发布,随后健康养老产业诞生了首个专业评估类职业——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马巧丽成为首批参加民政部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培训的学员,并先后取得中级和高级证书。

“国标不仅是白纸黑字的条文,更是我们手中的‘生命尺规’;评估也不仅是打分,更是对老人生命质量的郑重承诺。”马巧丽告诉记者,与早先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不同,如今中心的评估工作严格依据国家标准开展。老人在入院前,评估小组会从自理能力、基础运动、精神状态、感知觉与社会参与四个维度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照护需求等级。此外,小组还须定期开展常规评估、即时评估和复评等工作,动态跟踪老人身体能力的变化,及时调整照护计划。

将专业标准融入柔性服务

在马巧丽照护的老人中,有一位令她印象深刻。老人刚入院时完全自理,但随着时间推移,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一次复评中,由于其行走能力和认知能力出现变化,跌倒风险增加,被评定为“轻度失能”。老人内心难以接受这一结果,对马巧丽的态度也不如从前热情。

“一开始我也感到困惑,如何让老人客观面对身体衰老和难以启齿的无力感?”马巧丽与照护团队商量,及时为老人调整照护方案——除了通过物理干预提升运动能力,更多是给予精神上的关怀。老人最终感受到团队的用心,渐渐释然。

“评估不是一纸一次性的诊断,而是贯穿照护全过程的工作。评估不是贴标签,而是为了通过更好的服务向老人传递温暖与关爱。”马巧丽坚信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些年来,她不断思考如何将专业标准融入柔性服务。对于卧床老人,她带着评估工具来到床边;面对认知症老人,通过设计小游戏完成对老人感知觉的评估。她逐渐领悟到,这份工作的价值远远超越技术层面。

努力发挥头雁效应

“能吃苦、爱学习、技能强、业务精”,这是青海省养老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晓燕对马巧丽的评价。作为护理团队主管,马巧丽从未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自觉追求。

从事护理工作十余年,为突破传统照护模式的局限,她先后考取6项专业资质,包括主管护师证、养老护理员高级证、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高级证、公共营养师高级证、安宁疗护专科护士证和助理社会工作师证。对此,马巧丽的态度非常朴实:“这些证书只是我服务的起点。”

目前,该中心拥有3名持证老年人能力评估师。作为评估组领头人,马巧丽常将所学理论分享给同事,组织案例复盘与业务交流;作为院内培训讲师,她常结合实例讲解评估技巧,帮助护理员掌握评估要点,使其在日常照护中更敏锐地察觉老人能力变化,有效提升团队整体专业素养,推动标准化服务延伸至照护末梢。面对自理与失能临界状态的争议,她将专业评估术语转化为家属易懂的照护建议,以专业和温情化解分歧。

随着中心照护成本下降、老人及家属满意度提升,马巧丽干劲更足。她决心继续提升专业水平,优化服务流程,为推进中心标准化建设、提升老人生活质量贡献更多力量。

赵澜澜:让每位老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本报记者   张  婷   见习记者   陈锡睿

乒乓球桌旁两位老人正在切磋球技;舞蹈区的阿姨们挥动着彩色飘带随节奏舞动;歌唱角飘荡着老人们合唱的悠扬旋律……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北塘街道欣昌苑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这片由柠檬树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管理的乐养天地里,老人们的脸上满是笑容。

这些温馨场景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忙碌的身影——中心负责人赵澜澜。从清晨的开窗通风到日间的活动组织,从老人的健康监测到傍晚的安全送别,赵澜澜的一天总是被各种琐碎填满,但她从未懈怠。她说:“让每位老人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是我最大的心愿。”

用行动诠释为老初心

赵澜澜与养老行业的缘分,始于朋友圈。大学毕业后,她从事过多份工作,但“那时候的工作更多是为了自己,总觉得少了点意义”。

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分享的在天津柠檬树互助养老计划中陪老人做手工、组织活动的照片,让赵澜澜深受触动,“这种能时刻传递温暖、看到老人笑脸的工作,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赵澜澜开始关注养老领域,在看到养老社工招聘信息时,她毅然投递简历,开启了养老服务生涯。

面对家人朋友的不理解,赵澜澜用行动回应。母亲来天津探亲时,她特意带母亲走进中心。看到老人塞来的糖,听到孩子们喊的一声声“澜澜阿姨好”,母亲终于放心了:“你的工作有意义,加油!”如今,母亲主动加入中心微信服务群,看群里老人们的热闹日常,成了她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

用陪伴传递服务温度

“澜澜,你戴叔要不行了!”2024年12月的一天晚上,一通电话让赵澜澜的心瞬间揪紧。

电话是社区居民戴红专(化名)的老伴李桂芬(化名)打来的,因为是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人慌乱中将电话打给了赵澜澜。赵澜澜连忙联系120说明情况,并驱车赶到老人家中,全程陪同送医、办理住院手续。

“他们没有子女,我就是他们的女儿。”那段时间,戴红专先后辗转多家医院,李桂芬因心脏不好无法独自处理,赵澜澜主动扛起责任:下班后去医院陪护,帮老人办理缴费,安抚老人低落的情绪。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李桂芬眼眶泛红,哽咽着说:“澜澜总说‘没事,有我呢’,她有时候忙得都顾不上家,就把我们这些老人放在第一位。”

戴红专出院后,赵澜澜常常上门探望两位老人。采访当天,她一早陪同两位老人去医院取药,协助他们缴费、就医,还仔细记好了医嘱。

“他们总自豪地跟社区其他人说‘我姑娘来看我了’。我去看他们一次,他们心里就暖一点。”赵澜澜说,这份感情早已超越了服务关系,有了亲情的牵挂。

用专业筑牢服务根基

统计配餐订单、帮老人操作按摩椅、教老人用手机下单……赵澜澜的一天是忙碌的,她是“送餐员”“理疗师”“讲解员”,是个实打实的“全能选手”。

养老服务不能只靠热心肠,为提升专业能力,赵澜澜在公司的支持和要求下,先后考取四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证、初级社工证,并将专业知识融入日常服务中。“中心负责人就是老人们的‘贴心小管家’,只有够专业才能给他们保障。”赵澜澜遵循柠檬树创建的系统化“乐养协同服务”理念和人才培养体系,践行“培训个性化”和“管理标准化”的要求。

赵澜澜的工作需要全方位解决老人的问题。在欣昌苑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的筹备阶段,她便全程参与场地规划与服务体系搭建,从长辈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公司的整体规划与资源整合,推动中心落地配餐、家政、文体活动等多元化服务。担任中心主任后,赵澜澜还牵头打造了“一站式”服务,用专业能力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联动商超、医疗机构和志愿者团队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老人提供代购、义诊、心理疏导等延伸服务。如今,中心日均接待老人60余人次,年均开展活动超120场,覆盖2000余人次,成了社区老人们的“第二个家”。

从业9年来,赵澜澜用专业提升服务品质,用真情温暖老人心灵,赢得了社区老人们的广泛认可。“做养老,要蹲下身、静下心。”谈及未来,赵澜澜说自己早把养老当成终身事业,“我想一直干到退休,看着更多长辈在这里开心生活。”

刘晓晗:懂技术更懂心的“夕阳”守护者

本报记者   黄   瑶

清晨8点,北京市朝阳区恭和老年公寓宁静祥和,一名身穿紫色工作服的年轻女孩正在各个房间忙碌穿梭。她轻轻推开房门,细心查看床单、桌面,还有老人手中的食物。“奶奶,您家人之前送来的这个面包过期了,不能再吃了哦。”她俯身轻声解释,语气温柔却坚定。她就是公寓最年轻的90后养护主管——刘晓晗。

8年前,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后,刘晓晗毅然投身养老服务行业。从一线护理员,到如今统筹80多位老年人照护工作的主管,她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专注。

懵懂入行

“当年高考选专业,是家里人给的建议。”回顾入行经历,刘晓晗坦言,最初对养老工作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甚至以为毕业就是做管理。”2017年,在一家小型社区养老机构实习时,她也一度觉得这份工作“挺轻松”——只需登记老人出入、打扫卫生,“似乎没什么难度”。

真正的挑战在2018年到来。她加入一家拥有400多张床位的大型养老机构,才真正接触到养老照护的核心工作:喂饭、帮助洗漱、处理大小便,还要频繁值夜班。现实与想象的落差让她一度难以适应。最令她难忘的,是照顾一位渐冻症老人的经历。“老人完全不能自理,我当时年纪小,不懂技巧,全靠硬抱硬扛,每天累得直不起腰。”身心俱疲之下,当年5月,她便选择离职回家。

但很快,她发现家乡的养老服务工作无论是专业化程度还是职业晋升路径,都与北京存在较大差距。于是她重返北京,加入恭和老年公寓。“兜兜转转,还是觉得养老工作适合自己。尽管承受身心双重压力,但我不想轻易放弃。”

成长蝶变

“第一次参加养老护理员比赛,是我职业的转折点。”2021年,刘晓晗参加北京市养老护理员比赛。3个月的脱产集训,让她对照护工作有了全新认识:“照护不能凭感觉,而是有标准、有规范的。”

“我们轮流扮演‘老人’,当别人帮我翻身时,手放的位置、用力程度不同,舒适度确实有很大差异。”在她看来,科班出身的背景只是基础,每一项实践操作都有其技术要点。“比如转移老人时,轮椅应放在老人健侧,这样既省力又安全。”

赛后,刘晓晗将58项标准化操作悉数应用到工作中,涵盖偏瘫老人翻身、床椅转移等高频操作,也包括一些特殊场景下的技巧。给同事培训时,她不仅传授操作技巧,更重点讲解背后的逻辑。“养老照护不是体力活,而是技术活。标准化既能提升老人生活质量,也能保护照护者自身。”如今,团队成员执行标准操作的熟练度和主动性越来越高,大大减轻了照护者的负担。

目前,她负责的楼层有80多位老人,这也意味着要对接80多个家属群。同时,她还要关注护理员的情绪状态、设备报修、突发事件处理等,工作繁杂却有序。“这些年我休假也几乎没‘掉线’。”她笑着说。

收获认可

在刘晓晗负责的楼层,老人平均年龄89岁。如何跨越巨大的年龄鸿沟?她有自己的心得:“要了解老人的过往经历,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曾因罹患癌症而拒绝所有人接近的张艺凤(化名),是楼层公认的“老大难”。刘晓晗经常在为她热好饭后,还帮她捏捏肩。这个小小的举动,打开了老人的心扉。

“不要否定他们,要尊重、夸奖他们。”刘晓晗认为,老年人同样渴望被看见、被认可。王丽(化名)性格固执,但只要提前夸一句“阿姨您今天气色真好”,她就会特别配合。还有一位患有认知障碍的李凌(化名),老人曾是编辑,总把刘晓晗认成“社长”。后来老人被接回家,连女儿都认不出,再次回到公寓时,却一眼认出刘晓晗:“你是社长吗?”那一刻,刘晓晗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每日查房时,刘晓晗总会特别关注细节:床单和衣物是否有血迹、老人是否有不适……“我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么特别的事,但老人们都夸我细心。这份认可,是我坚持下去的底气。”

从懵懂到专业,从迷茫到坚定,刘晓晗用专业、笃行和爱心重新定义了养老这份职业的价值:它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对生命尊严的守护,是对温暖与力量的传递。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年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安备案 11010102006066 京ICP备1300489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