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瓦灰混合彩釉完成最后一遍打磨后,李长清给自己最新的漆画作品涂上一层清漆:一群由蛋壳镶嵌而成的鸭子,从泛着金光的水草中“游”了出来……让在场所有人眼前一亮。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批默默无闻的文化守护者。以中国画见长的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城关中学退休教师李长清,于古稀之年重起炉灶。他放下手中的画笔、心中的山水,系上围裙干起了“力气活”,转型成为一门古老艺术——漆画的传承者。
创作中的李长清多才多艺的“万金油”老师
“少年时代就喜欢涂鸦,就地取材,随心所欲,用木炭或瓦片在地上、墙上乱涂乱画。”出生于富顺童寺镇,与共和国同龄的李长清在个人画册《墨韵长青》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艺术“初心”。
9月24日,李长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以书画为业,遗憾的是从未进过专业院校。他距离专业院校最近的一次,是1965年收到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寄来的招生函,后因体检没过关而落榜。
上世纪70年代,李长清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1987年考入富顺师范学校民师班,毕业后留校任美术老师。
关于留校任教,李长清的学生、自贡市作家协会主席高仁斌在《文艺不仅是一种标签》一文中,称该事为富顺师范一大“奇闻”,不少师范生幻想“如果自己足够努力,是不是也可以留校?”但最后能如愿者凤毛麟角。
“自己会写写画画,(学校)正好用得上。”李长清解释“留校”的原因时,形容自己是一盒“万金油”,除教学任务外还包揽了刻蜡纸、写板报等业务,举办活动时又摇身一变成了美工兼化妆师。据悉,当时有事“找李老师”,几乎成了学校其他老师的口头禅。
执教期间,李长清先后经历了1999年富顺师范转制更名为“四川省富顺县高级中学”,2004年合并组建为“四川省富顺县城关中学”。退休后,李长清仍然没有“离校”,他把教师宿舍改成了创作工作室。
“以前这里基本上没断过人,学生里三层外三层,撵都撵不走……”从工作室的窗口望出去刚好看见学校大门,李长清告诉记者,学校前两天还请他教刚入学的初一学生“练钢笔字”。
“钢笔字太小看不清,教不了了!”李长清把练字的任务交代给了自己的学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富顺县书法家协会会长伍平。
古稀之年的漆画传承者
一生教书育人的李长清可谓桃李满天下,但让他至今心怀感激的“老师”也不少,其中就包括从四川美术学院漆艺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富顺县文化馆工作的朱德福。
“我参加全省首届农民画展的国画作品,就是朱老师指导的。”李长清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朱德福创作漆画时,自己就帮忙磨颜料、沾蛋壳,当时一起“打下手”的还有一位名叫刘德智的年轻人。
“画国画的人很多,画油画的也不少,不差我这一个。”退休多年以后,担心这项古老技艺失传的李长清重起炉灶,开始漆画创作。
记者见到,李长清的工作室里堆满了瓶瓶罐罐,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
“这里面有铝粉、螺钿、蛋壳、金粉、银粉,还有纯度很高的金箔和银箔。”李长清介绍,漆画集传统艺术与现代工艺品的优点于一体,由于不少人对生漆过敏,加上工艺繁复、制作成本较高,使得漆画创作集中于专业院校,民间鲜有人从事。
“单制作底板就要经过选材、刮灰、打磨、粘布或者丝绸、反复上漆等步骤。”李长清表示,真正完成一张漆画则要经过十多道工序,耗时数月甚至一年以上。他创作《秋林》时仅“蛋壳”就粘了半个多月,材料选用上好的鸭蛋壳,经去内膜、清洗、晾晒而成。漆画是“画”与“磨”的有机结合,打磨使用的砂纸从600号、800号一直到1000号、1200号,最后采用瓦灰混合菜油收尾,上清漆时则要用到人的头发——完成上述所有步骤,作品才能达到如镜面般的效果。
“不但考技术,还亏劳力。”李长清称自己“最嫩”的就是手掌,上面的老皮在打磨时磨光了。在繁复的漆画创作过程中,不少人选择了退出,但李长清坚持了下来。其多幅作品入选“四川省首届漆艺精品展”;2022年春节“富顺首届迎春漆画展”亮相西湖,他和刘德智二人精心创作的六十余幅漆画作品令参观者大开眼界。
“能为漆画的传承尽一份力,既是我的愿望,也是让我的退休生活更快乐、更有意义的事。只要心里喜欢,想要学习这门艺术,什么年龄都可以。”谈到漆画的未来,李长清的话很实在。
来源:自贡日报 记者:张才 宋姿熠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