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才信息库 老龄人力资源平台 老年摄影人才库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地方频道
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散文诗词 >
想起外婆想起甜
时间:2024-05-28 15:58:22

同事递来一盒点心,让我眼前一亮,竟然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京果。现在的孩子们零食实在太多,这玩意几乎没吃过,即使吃过,也不会像我这般钟爱。


我一直不理解它为什么叫“京果”,难道如字面上的意思,北京的果子?其实并不然,在南京、镇江、扬州一带叫“京果”的,通常指糯米炸制的那种形似花生的糖果点心。


京果的做法繁琐且劳累,很是考验手艺人的技巧。要选取上好的糯米经过浸泡起酥,碾压成粉。通常十斤糯米粉会拿出一斤来加温煮沸形成芡汁,这是和面的引子,在这过程中,要不断地在锅内搅拌,顺着锅边下油润滑,防止面粉粘锅起糊。


待米糊冷却后,放入糯米粉及其他配料,揉、搓、搅、洒、抖,一堆面粉在手艺人花式炫技的手法下,变成了白白胖胖的面团子,手指搓一下又迅速弹起,这便是功夫到家了。将面团擀成长条,用专门的糕刀将面团切割成大小匀称的圆柱形,起锅烧油,油的温度是炸制的关键,既不能太冷,久炸不酥,也不能太热,外糊内生。


手艺人用小的坯条放入锅中,看着气泡形状便能做到心中有数,将生坯条放入锅中,不断翻动,在油里翻滚浸泡,再捞到空中冷却成型,这个过程不断循环重复,直至京果定型。在把京果捞出控油的时候,还要另起锅熬制糖浆,将糖浆洒在京果上风干,最后等到冷却后,便成了酥脆爽口、香甜却不腻味的京果。


京果的制作工艺不可谓不复杂,但是它的配料、辅料却极简,跟现代食品比起来,要“干净”很多,这大概就是当年能够成贡品的资本,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敢吃的原因吧。


小时候,只要陪母亲去一趟外婆家,外婆就一定能让我吃上京果。那时候根本不懂得这就是甜食,只知道吃这些不但果腹,而且吃到嘴里的一瞬间,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我已经不记得每回母亲允许吃几个了,有没有对我约束,或许根本就没约束,因为它不是糖,糖的罪恶可多了,吃糖容易长胖啊,变笨啊,容易蛀牙啊,这些话我耳熟能详。


在农村,京果算是一等一的奢侈品,那个年代,温饱刚解决,既没有水果,也没有零食。只有在重要的节日,大人才会去集市称一点回来。因为金贵,它不可能成为我们平常的零食,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才会端出来。这时,母亲会赏我几只京果解解馋。京果虽小,却不敢大口咬,而是一点点的咬,一点点的品,就像悟净吃人参果一样,细嚼慢咽,让甜腻和醇香在嘴里飘荡。 


虽说与外婆家相距只有几公里,但那时只能靠步行,几公里的乡间小道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是体力考验,可是母亲有她的绝招,她会装作不经意地问我,“想不想去外婆家吃京果啊?”这样的提问无异于往馋嘴的猫身旁递一条鱼,这个时候,我会迅速穿好衣服和鞋子,像悟空一样,迫切地在前面给母亲引路。


我当时感觉很奇怪,外婆家怎么有吃不完的京果啊!多少年后,我才知道,外婆只要去乡里赶集,都会记得在食品店里称上一小袋京果,怕阿姨和舅舅们偷吃,将其束之高阁,就为等着我。这样的外婆怎么能不爱,这样的外婆家怎么能不爱去?


拿着同事递过来的京果盒子,我的眼前浮现往事,茫然地盯着盒子看了半天。同事见状,问道:“一盒京果就让你感动了?”“不是,不是,我是想起了我的外婆!”同事一笑,“怪不得是作家呢?容易联想,容易动情!”待同事离开,我取出一颗京果,肆意地放进嘴里咀嚼着。人果然是这样,吃甜食的时候,傻傻的,很单纯,很认真,冷不丁地冒出许多幼稚的画面,还会边吃边傻笑。那是久违的,像婴儿般的状态:没有烦恼,没有焦虑,只有此刻融化在嘴里的甜蜜。


成年人都明白,不是所有的日子都是晴空万里,但是至少可以在漫长的一天的某个时刻,让脚步慢下来,让嘴角翘起来,吃一块爱吃的甜食,京果也好,蛋糕也好,甚至是含糖量极高的巧克力慕斯也罢,在甜味中忘记自己,忘记手里的活和肩上的担,就像我现在一样,想起疼我爱我的外婆,想起那个齁甜齁甜的童年。



作者:唐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检察日报》《意林》《扬子晚报》《江苏环境》《金山》,著有散文集《江南雨•陌上情》《一句一曲那么美》《书是人间有情物》。



(责任编辑:王中一)

上一篇:生命的对话

下一篇:《龟虽寿》曹操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年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安备案 11010102006066 京ICP备1300489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