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笼统来说,今年春节是第一个非遗年,堪称“非遗元年”,值得庆贺。年味往事,也悉涌心头。
说到过年,人们往往想到贴春联、穿新衣、年夜饭、晒美食、压岁钱等“物质层面”。其实,在这民阜物丰的时代,年味更应该指向精神层面。《我们仨》是作家杨绛的散文集,《小团圆》是作家张爱玲的长篇小说。把这两本书的名字并置在一起,有什么精神层面的“年味”吗?且让我细细道来。
老青椒的爱人是医务工作者,医院365天都得有人上班,哪怕是大过年的,也要安排专人值班。2023年除夕,她的名字出现在单位的值班表上,意味着逢年不过节了。
逢年不过节的,还有老青椒的儿子,高三上学期刚结束,下学期连同高考迫在眉睫。问他过年要去哪玩,他郁闷地说,都快高考了,哪有什么心思玩?老青椒窃喜,有这么懂事的小子,将来考个“双一流”大学没问题。
老青椒是教书匠,任凭教育如何改革,至少到目前为止,寒暑假还没被改掉,该放的假还在放。老青椒是“我们仨”中唯一的有闲人,或者说,是寒假家务劳动的主力军,舍他其谁呢?
问题来了,老家的父母怎么办?按照老青椒家的传统,四个子女轮流回家陪父母过年,年后大家有空就去拜年。刚好2023年除夕轮到老青椒返乡尽孝心。其他几个兄妹都早有自己的安排,无法临时“换班”,老青椒也就必须回老家陪双亲了。中国年,“味”在团圆。
或者,把父母接来过年吧?可是,他们年事已高,身体不好,老青椒母亲还特别晕车,经不住旅途颠簸跋涉,而且年后一众亲戚晚辈还要来拜年,老青椒父母也不愿意离开。
这边厢爱人值班儿子备考,那边厢父母故土难离,坚守“阵地”,不愿“换防”。二者不可兼得,这个年可怎么过呢?颇费思量。
俗话说,生我们的人,我们生的人,都要善待。老青椒紧急召开家庭“民主生活会”,与会者只有“我们仨”。老青椒首先表示,他可能会一个人回老家过年。儿子表示无所谓,这让老青椒很尴尬,难道老青椒在儿子心目中真的可有可无?爱人则举例说,她同事去年除夕下午,把老公孩子带到值班室,用电火锅煮了羊肉水饺,吃了一顿也算丰盛的早年饭,然后她爱人开车带小孩赶回乡下再陪老人过年,两不耽误。
这个方法看起来不错,不过,据说她同事爱人在路上堵车好几个小时,可把家人急坏了,差点没赶上乡下的年夜饭。看来还是坐火车,更方便,更顺畅。
于是老青椒赶紧上12306抢票。春运的直达火车票早就“秒光”,只好分段买。第一段要从起点站买才有票,多出了好几个站,多付了几百元钱的春运交通费。儿子说,那叫“智商税”,谁叫你智商不在线,不知道早点安排?
就这样,2023年除夕,老青椒抄了爱人同事的过年“作业”。下午三点来钟在医生值班时先过年,“我们仨”吃了一顿羊肉水饺,也算除夕小团圆。吃完经过儿子提醒,给了一笔压岁钱。交完“亲子税”,老青椒骑上共享单车直奔火车站,不敢打车怕堵车。幸好火车站人不多,年货磕磕碰碰也拎上了车。
在车上老青椒就一直在想,听说“春节”正在申遗,一旦成功,中华文化将得到世界更加广泛的认同。作为华夏子孙,我们将更感自豪,必定会让“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富有创新意义。
如何才能让年过得更有新意呢?答案还没想好,家乡已经到了。大作家杨绛与张爱玲或许想不到或写不出这样的情节吧?下午六点半,父母餐桌旁,伴随着央视春晚的预热节目,爹妈与他们的儿子,我们仨,大过年,小团圆!
张一文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王中一)
下一篇:(春节纪事)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