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闫 洁
“阿姨,哪里有卫生间?”
“大姐,停车场怎么走?”
“同志,20路公交车站怎么走?”
“大姐,帮我给手机充一下电。”
…………
寒冬腊月,滴水成冰。1月9日上午9时,在北京站站前广场东南角的一个小岗亭前,银龄志愿者连超英正在为旅客提供义务指路服务。她说:“今天早上是我和队长汪维信值班,从早上7点到现在,我们回答了90多次问询、完成了2次送人任务……”
连超英和汪维信都是北京站老党员义务指路队的队员,几平方米的小岗亭就是他们日常活动的场地。无论严寒酷暑,义务指路亭里总有人准时“上岗”,及时回答旅客的问询,还备有热水、充电器等旅客常用物品。汪维信说:“只要大家有需求,我们就尽力帮。”
记者了解到,义务指路队的志愿服务工作开始于2007年,在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站东社区的组织下,一群退休老党员来到北京站前,支起一张小桌子,放上“义务指路”牌,开始了延续十多年的志愿服务工作,风雨无阻。现在,义务指路队的20名队员平均年龄66岁,其中16位都是志愿服务时长超1500小时的五星志愿者。“五星志愿者的蓝马甲正面绣着名字,这是对志愿者的认可。”汪维信说。
为了做好指路这件事,义务指路队制作了放大版的北京站周边公交车站分布图,让问路旅客看着更直观;对游客经常问到的一些地址进行汇总,按车站、医院、景点分类,做成了方便携带的小纸条,上面印有详细的乘车方案,可以直接撕下来带走。一位从内蒙古来京的老大爷,拿着去某医院的小纸条对记者说:“这服务真好,很方便。”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志愿者们也与时俱进,每位队员的手机上都安装了导航和翻译软件,可以更好地为国内外旅客服务。
“现在,来参与实践的年轻志愿者都会使用智能手机查询路线,很快就能上手。”汪维信说,北京市第二十四中学就定期选派学生志愿者到指路亭来参与实践,学生们有热情,但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于是他就安排学生三个人为一组,一个人接待、一个人查询、一个人拿着地图指路,很快就能向问路旅客提供所需信息。“每次完成服务,学生们都很有成就感。我们希望通过传帮带,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
十几年来,北京站老党员义务指路队累计服务110多万人次,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赞扬,先后获得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对此,汪维信说出了老党员们的心声:“退休后,大家都想再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这也是一名老党员应该做的。”
来源:中国社会报
(责任编辑:刘倩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