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 携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主题论坛27日在海南博鳌举办。
皮奥•史密斯:中国的老龄化应对经验为亚太地区提供重要参照
联合国人口基金亚太地区主任皮奥•史密斯出席论坛并指出,中国的老龄化应对经验为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参照。而这场关乎人类发展前景的变革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政府组织、市场主体、社会机构及国际组织必须形成合力。
皮奥•史密斯表示,纵观亚太地区,人口结构变迁正在重塑社会形态。据测算,至2050年本区域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四分之一,总量接近13亿。各国人口结构转型呈现显著差异性。亚太地区各国正通过多元化实践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与机遇,这些创新举措构建了极具借鉴价值的政策知识库。
皮奥•史密斯指出,人口老龄化本质上是人类发展进程的胜利丰碑,它映射着医疗卫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全球人均预期寿命达到历史新高。为助力区域释放人口结构转型红利,联合国人口基金正与中国等成员国协同推进国民转移账户(NTA)创新体系建设。
“在中国,我们联合政府部门及合作伙伴共同擘画银发经济增长极,重点聚焦两大维度:一是围绕老年人福祉需求的健康管理、适老化居住、专业照护等基础领域;二是针对老年消费偏好与支付能力的文旅服务、养老金融、智慧康养等新兴业态。这些实践被纳入《亚太老龄化应对政策工具箱(2025-2035)》,为区域治理提供制度创新样本。”皮奥•史密斯说,“通过创新方案共享、本土实践推广,我们将释放人口结构转型与长寿时代叠加的复合红利。”
皮奥•史密斯指出,中国的老龄化应对经验为亚太地区提供了重要参照,即通过将老龄化治理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国不仅提升了老年群体社会参与度,更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率先破解“老年数字鸿沟”等时代命题。
皮奥•史密斯表示,联合国人口基金主张以全生命周期理念应对人口结构变迁,其要义在于突破单一聚焦老年群体的传统模式,构建覆盖各年龄段的系统性政策框架。联合国人口基金愿与各方携手,共同构建全龄友好型社会生态系统。
杜鹏:建设长寿繁荣的亚洲 需要各国加强公共政策衔接配合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院长杜鹏出席论坛并指出,共同建设一个长寿的亚洲、繁荣的亚洲,需要亚洲各国在制定公共政策时加强衔接配合,完善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对接。
杜鹏说,中国政府有能力、有智慧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同时,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重大成就,不仅给占世界老年人口四分之一、亚洲老年人口五分之二的老年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展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态度、中国担当,更重要的是给亚洲和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老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杜鹏表示,亚洲各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有早有晚,但殊途同归,最终都要迈入老龄社会和超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国别差异,为亚洲携手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供了战略回旋空间。亚洲各国应优势互补,着力打造亚洲老龄问题治理共同体,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转化为推动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福祉改善的积极力量。
杜鹏认为,打造亚洲老龄问题治理共同体,应从各个层面综合发力。在国际层面,应着力构建国际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伙伴关系,协调各国综合应对老龄问题。在国别层面,要加强真诚对话、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在每一个国家内部,都要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多主体合力,不断提升老龄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杜鹏强调,人口老龄化给亚洲国家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从机遇看,亚洲各国在劳动力、市场、资源、资本、技术等方面互有优劣,互补性强,发展银发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亚洲各国应畅通各种“硬联通”和“软联通”,携手挖掘银发经济红利,推动亚洲银发经济一体化进程,让更多亚洲老年人共享银发经济发展成果。在此过程中,中国银发经济的快速增长,将为亚洲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机会,必将为亚洲和全球经济的增长提供强大推动力。
杜鹏表示,亚洲各国打造老龄问题治理共同体,加强交流与合作,携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将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贡献亚洲力量,为全球人口老龄化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亚洲智慧,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亚洲动力,为世界老龄事业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亚洲方案。
杨琳:应对人口结构转型需要创新思维 区域合作不可或缺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副执行秘书杨琳出席论坛并指出,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应对人口结构转型需要创新思维,区域合作不可或缺。
“亚太地区在降低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显著提升了整体预期寿命。我们无需逆转老龄化进程,而是需要制定适应性的政策体系。”杨琳表示,适应人口老龄化,要转变对年龄和老龄化的认知观念,推动终身学习与数字素养建设,强化代际关系与代际团结,重视长期照护模式创新及高质量分类年龄、性别数据支撑。
杨琳认为,随着预期寿命延长,老龄照护需求持续增长。传统家庭专属照护模式面临挑战。因此,需发展“时间银行”、社区照护等创新模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老年女性不仅承担儿童照护,还为其他老年家庭成员提供大量无偿照护,这些贡献应得到充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