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作为《南池村志》编纂组的成员,越城区鉴湖街道南池村村民郑志良正忙着为《南池村志》的“村地资料”文字部分进行扫尾。这个月底,《南池村志》将迎接市级部门的评审验收。郑志良激动地说,如果验收顺利,他们的村志有望列入绍兴市“浙江省名镇名村志丛书”培育计划的推荐名单。
过去两年多来,这位退休教师走村入户,调查问询,记录整理,从理发师傅到菜场商贩一个不落,几易其稿,用文字和绘画为村庄留下了珍贵的“乡愁注脚”。近日,记者走近郑志良,听他讲述自己与南池村的故事。
发挥余热
让乡音乡貌留在纸间
今年66岁的郑志良是鉴湖初级中学的一名退休老师。从小生长在南池,又在南池教书,南池一草一木的成长、一房一屋的变迁,都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郑老师见证了南池从一个小村庄发展为一座繁华新城的过程,又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是最合适的村志编纂人选。”南池村村干部金建明说,这是当初选择郑志良为编纂组成员的主要原因。这两年来,郑志良为推进村志编纂工作所作的贡献,大家都看在眼里。
近20万字的《南池村志》,内容包括村庄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生产生活、村风民俗等,涵盖了南池村发展变迁的方方面面,展示了这片土地上先民如何艰苦拓荒,人口数量和工商业的发展变化,以及老地名、老建筑、老物件的故事。“《大草纸》《大扫帚》《新河江》《福寿亭》等这些古迹遗存篇目,都是郑老师普查整理的初稿。”金建明说,《南池村志》共分10个章节,其中郑志良收集整理的方言俗语、民俗传说等就有30多篇。
“随着时间推移,过去村庄的样貌在村民的心里会渐渐变淡,到了下一代,甚至不会有任何印象了,而村志的存在,可以让年轻人对故乡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郑志良说,当村委邀请他加入村志编纂工作团队时,他立刻就答应了,而且他觉得这也是一次学习机会。
一丝不苟
访问上百户村民
村志编写,是一项大工程,需要大量的文献史料为基础,怎么“固定”这些信息?村志编纂有自己的规格,从哪里查找资料?选择什么样的形式和内容才是最适合南池村的?郑志良说,这对他来说是一项新的工作挑战。“很庆幸我当过老师,乡里乡亲都认得我。”郑志良笑呵呵地说,采集过程中,很多人劝他采用一些艺术手法,但他认为历史的东西不能篡改、不能瞎编乱造,所以去年以来,他几乎走遍了南池村的角角落落,向村里的老人求证,力求最真实地还原历史。
就在上周,为确认一段“葫芦桥”的历史,郑志良重新访问了一位90多岁的邻村村民卢法泉。老人年事已高,不太听得清也不太说得明,郑志良隔三差五地找他聊天,反反复复才能“剥离”出一些有用信息。“据老人讲述,葫芦桥是当时南池村南部承接施家桥村的村域,文字性的历史记载比较少,只能通过村民口述,反复考证。”郑志良说,为这事他还专门拜访了自己学生的奶奶和村里的理发师傅等,终于将信息完整地还原出来。核实完成后,他先把内容写在纸上,回到家又敲到电脑上,方便下一步整理审核。
在郑志良的家里,有不少手写纸稿,有些涂涂画画,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明白。他说,有些插图他自己构思自己画,画得不满意的,他便走访村里的长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一起把往事一笔一画寻回来。“听前辈们讲,黄七缸头是日本侵略军占领绍兴后残忍杀戮良民义士的见证。今天,因城区建设发展需要,黄七缸头已成为历史,但这里也是南池村的老地名由来。”郑志良说,村志里有雾露桥、俞公桥、俞婆桥、沙城亭、碑亭头等很多古迹记录,正是他走访了上百户人家寻找素材的最终呈现。“把历史变成文字保存下来,就是要让这些记忆永久传下去。”
目前《南池村志》已进入扫尾阶段,郑志良依旧一丝不苟,每天伏案工作。他说,国家是大家,村是小家,守护自己的家园,他只是尽了绵薄之力。
来源:绍兴学习平台 作者:汤桂平 作者单位:绍兴市新闻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