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老龄人力资源平台 老年摄影人才 通知公告 关于我们 地方频道
网站无障碍
您的位置:首页 > 离退之家 >
徐金石:退休不褪色 银发再生辉
时间:2024-09-18 16:03:12

9月3日,徐金石(左)给社区工作人员展示他的剪报本。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宇 摄

9月3日,徐金石(左)给社区工作人员展示他的剪报本。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宇 摄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大型音乐会〈春潮颂〉在京隆重上演》(《人民日报》,1998年12月23日);《农六师农业科技出成果增效益》(《兵团日报》,1998年3月10日);《奇台农场圆了年产粮食亿斤梦》(《准噶尔时报》,1998年12月1日)……

9月3日,在五家渠市幸福苑小区一套住宅楼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退休干部徐金石给记者展示他的剪报本。

翻看剪报本,一篇篇记录国家时事、展现兵团发展变化历程的新闻稿件在眼前闪过,犹如翻阅厚重的历史。

徐金石今年82岁,党龄达46年,坚持剪报20余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兵团精神、生态文明、英模人物……每一本剪报本都标注了日期和类别。在徐金石家的书柜里、窗台上,一本本剪报本整齐码放着。“每剪一篇,每看一次,就是一次学习和提高。”徐金石说。

徐金石家的写字台上,放着一支笔、一把剪刀、一瓶胶水。他两鬓斑白,精气神十足,一下子抱起十多本杂志和一摞厚厚的报纸,放在写字台上。随后,他端坐在书桌前,开始一天的工作。

拿出近几天的《兵团日报》,仔细浏览后,徐金石将“兵团历史上的今天”栏目稿件剪下来,粘贴在“大事记”剪报本里。

徐金石告诉记者,一本剪报本就是一部“百科全书”,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记录着珍贵的回忆。

书桌上,除了剪报本,还摆放着一本本红色书籍、一沓沓手写稿。学习、记录、写稿,是徐金石每天的“必修课”。

这些手写稿,陪他进学校、入连队、到社区,走过22年宣讲路。

1960年,徐金石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四川来到兵团,参加边疆建设。2002年,徐金石退休。“我争取活到80岁,再为兵团工作20年。”退休那天,徐金石这样说。

此后,徐金石担任六师五家渠市关工委“五老”讲师团团长,还创办了“红色文化”老党员银发工作室,全身心投入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

这些年,徐金石义务担任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7个社区的学生寒暑假学校教员,努力让兵团精神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宣讲也要与时俱进。党报党刊剪报本,就是我宣讲的故事库、图片库。”徐金石说。

写了几十年宣讲稿,徐金石握笔的两处关节有些变形,长了一层厚厚的老茧。

400余万字手写宣讲稿、600多场宣讲,徐金石将兵团精神传播到千家万户。

“只要身体允许,我就要把红色故事一直讲下去。”徐金石语气坚定地说。

如今,徐金石的身躯不再挺拔,步履日渐蹒跚,但他走到哪里,就将兵团精神宣讲到哪里。

2023年7月5日,徐金石回四川探亲,返疆时,火车经过兰州,遇到一群参加红色研学的重庆学子。

“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兰州的红色故事,好不好?”征得带队老师的同意,徐金石大声说。

“1949年8月,兰州战役打响了,六军十七师(六师前身部队)五十团三营七连指导员曹德荣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打开了通往兰州的道路……”

20余年时光,徐金石凭着一份执着,为历史“存档”,用一本本剪报本、一场场宣讲表达他对党最赤诚的爱。

徐金石说:“退休不褪色,银发再生辉。我要做一台永不生锈的‘红色文化播种机’,宣讲好兵团精神,把红色种子播撒在青少年心中,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来源:新疆兵团学习平台      记者: 孙卫东 马雪娇 赵宇      作者单位:兵团日报全媒体

(责任编辑:刘倩彤)

Copyright ©2023 中国老年人才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版权所有

关于本站 | 广告合作 | 法律声明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京公安备案 11010102006066 京ICP备13004896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