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辛勤耕耘六十余载的植物学家
——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路安民
路安民,1939年9月出生,陕西大荔县人。1962年西北大学生物系毕业入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植物所兢兢业业工作42年,历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代所长、所长等。退休20余年来仍致力于专业研究以及专著整理,退而不休,奖掖后学,他以渊博的学识及谦和的人品赢得了后辈的敬重与钦佩。 坚守初心,对党忠诚 路安民1959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有一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在职工作的42年里,他恪尽职守做好科研和教学本职工作,一心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全部奉献给党、祖国和人民,并将多项繁重的社会兼任工作,看作是党交给他的另一任务,尽心尽责努力做好,真正做到了把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体现在忠诚于党的事业上。 2024年路安民荣获“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好党员’称号”和植物研究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执著追求,勇于创新 路安民主要从事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被子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独立或合作发表论文120多篇、出版专著20余部,合作编著《中国植物志》和Flora of China各三卷册。组织和参加了江西、湖北神农架、武陵山地区和滇黔桂接壤地区等四次大型植物考察,为中国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区建立提供了基本资料。提出植物类群在历史上的发生和发展与在地球上起源和散布统一的原理,系统地形成了个人研究被子植物系统发育与演化的学术思想。首次提出东亚是被子植物早期分化的关键地区,是北半球温带植物区系的重要发生地,中国种子植物区系来源的多元性,喜马拉雅隆起对中国植物区系多样性分化和丰富新特有成分发生巨大影响等学术观点。2023年获中国植物学会颁发的“卓越功勋奖”。 培养学生,身体力行 路安民常对学生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他要求学生必须用严格的科学态度来对待每项工作,鼓励学生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信心。他经常语重心长地说:“老师的作用只是给学生指引一条道路,但路还要靠自己去走、去闯,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老师培养出超越自己的学生才是好老师,敢于超越老师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以期鼓励老师和学生们共同为国家的植物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他要求每位学生围绕课题,一定要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写出好的综述性文章,发表2~3篇学术论文,完成高水平的博士学位论文。学生毕业后,悉心指导他们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书,并达到评审通过的水平,为毕业后的研究奠定基础。他指导的博士生在毕业答辩时均获得答辩委员会给予肯定的优异成绩。路安民同志2001年被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宝洁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杰出贡献教师”称号。 退而不休,奖掖后学 2004年10月,65岁的路安民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又先后参加了陈之端、肖培根、李德铢等人主持的研究项目,合作撰写和出版了五部专著或译著:《植物系统学》(120万字,2012年出版);《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105万字,2018年出版);《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366.9万字,2020年出版);《中国维管植物生命之树》(210万字,2020年出版);《原始被子植物 起源与演化》(63.1万字,2020年出版)。期间他还参与发表论文25篇,帮助培养硕士生两名,担任多名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小组成员。2021年起,他开始着手整理他和研究组60年来积累的科学技术档案,以便上交植物研究所科技档案室存档。在整理过程中,他发现了不少尚未发表的手稿,颇具参考价值;又想到在长期担任所、室领导期间,亲身经历的许多事件,这是植物所历史的重要部分。于是他便将个人的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汇编成《草木春秋——植物系统学研究与实践》,书中字里行间都透出路安民对专业研究的执着和信念,以及他一生为植物学奉献的精神。该书已于2024年10月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成为研究所的重要档案资料和同行以及后辈们的学习宝典。 来源:植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倩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