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导尿管是临床多种疾病诊疗的基本技术,实际上其是一项侵入性护理操作,主要用于导尿、准确记录尿量等。有些患者为了病情需要带着导尿管回家,若护理不当极易出现尿路感染等相关并发症,不但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加重经济负担。那么,居家如何护理导尿管呢?
1.及时更换
1.1 更换导尿管
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避免导尿管老化和细菌滋生,从而预防感染。目前,天然乳胶和硅胶材质的导尿管在临床上应用较多。不同材质的导尿管更换时间不同,比如乳胶导尿管建议两周更换一次,硅胶导尿管建议一月更换一次。如果发生感染、堵塞、漏尿等情况,则要实时更换。此外,若需拔管,必须由专业医护人员采用正确方式拔出导尿管,防止不专业人员因在牵拉导尿管时用力不当而损伤尿道,导致尿道出血或者尿道粘膜损伤。
1.2 更换尿袋
普通一次性引流袋,容量一般为800—1000mL,建议每周更换两次。抗返流尿袋在与导尿管的接头处有一个抗反流装置,可有效阻止尿液返流,避免因返流而导致的逆行感染。抗反流尿袋的容量较大,每周更换一次即可,减少打开整个密闭引流系统的次数,降低泌尿系感染风险。
在更换尿袋之前,要洗净双手,戴好手套。铺垫单,以免弄脏床铺。反折导尿管,防止尿液流出。之后,拔出旧尿袋,准备3—4根碘伏棉签,由内向外消毒管口及外周。消毒完毕后,插入新的引流袋,拧紧。在操作过程中,手不要触及导尿管内面及尿袋白色接头,以免感染。
2.妥善固定
使用亲肤性较好的粘贴材料,将导尿管二次固定于大腿内侧,可使用弹力胶粘贴,防止导尿管滑落,牵拉损伤尿道。
在日常活动时,可使用别针或其他材料在衣角或裤腿处固定尿袋。尿袋位置要低于膀胱水平,站立时最好在膝部位置,避免尿液逆流。
在卧位时,使用别针悬挂在床旁,尿袋仍低于膀胱水平,放尿口不得接触地面,避免感染。翻身时,要靠近导尿管,检查导尿管长度是否足够,以免牵拉导尿管损伤尿道。
3.保持卫生
每天早晚可使用温水清洗会阴部及尿道口,认真擦拭靠近尿道口的部分导尿管,由尿道口处向外部方向擦拭。排便后,及时清洗肛门及会阴部皮肤。定期更换导尿管,依据导尿管材质决定更换频率。患者可进行淋浴,但不能泡澡,禁止将导尿管浸泡于水中。
4.训练膀胱功能
用夹管方式将导尿管夹闭,每隔3—4小时打开引流管,使膀胱定时排空、充盈,促进膀胱功能恢复。
5.倾倒尿液
当尿液至尿袋三分之二满时,应及时倾倒尿液。在倒尿时,放尿口不要碰触到收集容器。倾倒后,及时关闭尿袋开关。特别是夜间,不要因图方便而将尿袋整晚开放。
6.自我观察
如果尿液浑浊,出现絮状物、沉淀、结晶、血尿时,或出现发热、尿道口灼热以及膀胱胀满但尿袋内无尿时,应及时就医。
正常尿液为淡黄色液体,如果尿液变成深黄色,说明身体已经缺水,需要及时饮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每日饮水量要达到2000mL以上,以达到内冲洗目的,有效预防感染或堵塞。
7.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7.1 漏尿
老年患者如果长时间留置导尿管,可能会出现漏尿情况。主要原因包括:尿道括约肌松弛、导尿管不通、型号偏小等。如果出现漏尿,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咨询专业医护人员。
7.2 尿道口出血
一般来讲,尿道口出血是因为固定不当,翻身移位时牵拉导尿管,引起尿道损伤。因此,在日常护理中,应正确固定导尿管,避免牵拉。如果出血不是由这一原因引起,则要考虑疾病因素,尽快就医。
7.3 意外拔管
如果尿道损伤不严重,没有明显出血、疼痛和排尿困难,根据病情也不需要再保留导尿管或已经到拔导尿管时间,通常不用特殊处理,注意观察排尿情况即可。如果尿道损伤严重,出现尿道出血较多、疼痛明显等情况,且局部明显肿胀使患者不能自行排尿,需立即到医院就诊处理。
7.4 导尿管堵塞
如果导尿管堵塞,一般只能更换,且要求无菌操作。为避免自行更换可能由于操作不当而导致尿道或膀胱损伤,或引起尿路感染,可到医院或预约专业医护人员上门操作。
征稿邮箱:jiankangkepu@139.com
作者:崔燕姿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港西镇卫生院
上一篇:自我健康管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下一篇:当心!这些牙齿疾病老年人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