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八旬 行医不辍——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退休干部路生梅
1月3日早晨8点半,熟悉的敲门声响起。年逾八旬的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路生梅赶紧打开门,把来自山西临县的高刘平一家三口迎进窑洞。耐心询问、认真听诊、再三叮嘱……
“真麻烦您了。”高刘平抱着女儿感激地说。“我们是当医生的,为患者看病是应该的。”看完病,路生梅把高刘平一家送出门。
24岁从北京来到佳县的路生梅,虽然早已实现了自己“为佳县服务五十年”的诺言,但1999年便已离开工作岗位的她仍行医不辍,将医者仁心守护健康的期限又延长至终身……日前,路生梅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
多年来,路生梅坚持每周去医院义务出诊,平时也有很多患者来到她的家中咨询和求医。为方便群众问诊,路生梅的居住地址几十年未变,至今仍然居住在1979年医院分配的一孔窑洞里。
“春秋流感多发时,路大夫窑洞的患者总是不断,有时候夜里我们都睡了一觉,还能听见患者急切的敲门声。”邻居张改霞说,她经常看见中午12点过了,路生梅的早饭还在锅台上放着没来得及吃。
在佳县,“路生梅热线”几乎家喻户晓,多年来,路生梅的手机从未换过号,也不关机,偶有漏接,她也赶紧回过去。“我回京探亲时,手机还是一直响,都是患者来电,问我啥时候回去。”路生梅说,在过去的50多年里,除了偶尔外出参加培训或者回北京探望亲人外,她基本上没有离开过佳县。
近5年来,路生梅累计出诊1100多次,下乡义诊350多次,每年通过远程连线和接听健康热线诊疗1400多次,退休后诊治的患者超过10万人次。
“医生是我的职业。我来自人民、扎根人民,也要永远服务人民。”路生梅说。有一年,路生梅因腰椎骨折在家休养,每天依旧有很多患者到家里来找她看病,忍着病痛躺在炕上3个月的路生梅没有拒绝过一名患者。她说,“生命留给我的时间不知道还有多少,所以愈加珍惜力所能及帮助患者的机会。”
2017年以来,路生梅牵头创办佳县老年志愿者协会,组建支教助学、医疗健身、植树造林、保护母亲河等8支志愿者服务队,与老年志愿者们进村入社,开展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活动,引导更多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每年中高考的时候,路生梅会随身带着血压计和应急物品,与服务队的同伴们为需要帮助的考生提供医疗服务;在学雷锋纪念日,他们组织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为创文献力量”活动,一起参与县城环境卫生整治,身体力行传递雷锋精神;在“爱江山、爱伴侣、爱希望”家风建设活动中,他们言传身教为培育文明乡风、建设和美乡村作贡献。
生命不息,服务不止。抗击新冠疫情期间,路生梅不仅捐出个人积蓄支持抗疫,更是向组织递交了“请战书”,主动请缨到疫情防控第一线工作。她还在县医院的预检分诊处值了第一班岗,同时组建远程咨询和义诊医疗团队,为群众提供就诊建议和健康服务。
“济世修德”是母校给予路生梅的校友评价。“我们一直坚持路老师少花钱治大病、不花钱能治病的行医原则。”在路生梅退休后坐诊的佳县中医院,跟着路生梅学习的高苗苗说,在路老师身边学习,除了能学到医术,更多的是学习她的医德医风。
“路大夫是我们可敬的前辈。”佳县人民医院内科护士长魏雄美儿时被路生梅救治,从此立志学医从医,从患者变成了医者。在路生梅的感召下,一大批心系患者、技术过硬的青年医学人才与路生梅并肩作战,成为佳县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要把老一辈医护工作者的优秀品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传承给下一代,这才叫老有所为。”路生梅说,“我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为病患提供服务。”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记著名工程爆破专家何广沂两三事
何广沂(中间左二)在施工单位进行爆破技术指导。
2025年第一个工作日,在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业内赫赫有名的工程爆破专家何广沂。
他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藏蓝色西装,身量不高、满头银发,用洪亮的声音讲述着前两天在广东出差的工作内容。
“与常规爆破法相比,梅龙高铁何公塘隧道采用新型水压爆破,提高了炸药的能量利用率、掘进工效和经济效益,同时降低了粉尘、保护了环境,实现了‘三提高一保护’的效果。”谈起一生钟爱的爆破事业,何广沂如数家珍,语气中满是自豪。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何广沂“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荣誉背后,是这位八旬老专家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动人故事。
大学毕业后,何广沂一直从事爆破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一干就是40年。2004年,何广沂退休了,但他舍不掉对爆破事业的热爱,继续潜心钻研,竭尽全力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2019年,正紧张施工的青岛地铁1号线工程遇到了“拦路虎”——贵西区间四线大断面不仅地质复杂,而且地面上居民楼较多,道路两侧还分布有热力、电力、自来水等管线。
“此处的爆破作业,除了地质本身的问题,还要考虑把对周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项目负责人说。
为啃下这块“硬骨头”,施工单位请来了何广沂。
在他的指导下,项目部召开20多次会议对施工工法、爆破方案展开充分论证,并进行多次试爆,最终决定采取两项新技术:一是新型水压爆破,二是同列同段孔外等间隔控制微差爆破。
2020年6月26日,爆破取得了预期效果。爆破振速也由过去的每秒超过1厘米,控制到每秒0.5厘米以内,创造了当时国内控制爆破的最低振速纪录。
对此,项目施工人员很是感慨:“原来还不太相信能成功,现在亲眼看到,真的信服了。”还有当地居民开玩笑地说:“你这老头儿,怎么不早点来?你来了,我们就安心了。”
何广沂听后哈哈一笑,在专业技术研究方面继续探索的劲头儿更足了。
2023年夏天,在他指导下,施工单位在沈白高铁顺城隧道施工中采用新型水压爆破技术,减少了城市隧道施工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缩短了工期,解决了困扰高铁建设的难题,为沈白高铁按期开通运营奠定了基础。
何广沂随身携带的出差笔记。
每年出差数十天乃至上百天,84岁高龄时还前往西藏昌都开展技术培训……何广沂随身携带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工工整整记录着他近年来奔波于全国各地隧道爆破掘进现场进行指导培训的详细日程、整理的数据和绘制的图表。
“无论环境条件多艰苦,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何广沂坦言,年纪大了出差是要累一点,但是能够推广新型爆破技术,帮助项目解决实际问题,也就觉得不怎么累、不怎么辛苦了。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何广沂始终坚持这个信念。
为更好推广隧道掘进新型水压爆破技术,近两年,何广沂把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与国内高校合作,构建模型全面预测爆破效果指标,为施工人员提供隧道爆破快捷设计新途径。
“简单地说,这个模型的功能作用有点像汽车导航,司机还没有上路行驶,就能大概了解走哪条路、需要多长时间。”他说,中国爆破行业协会的专家经鉴定认为,运用该模型可以提前优化爆破参数并预测爆破效果,使水压爆破技术更上一层楼。
“作为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将坚持老有所为,继续发光发热,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全部的力量和智慧。”何广沂说。
文章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刘倩彤)
下一篇:学先进事迹 聚奋进力量